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七、总统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为传统的耕读之家。在冯国璋祖父的时候,冯家还算家道殷实,但在冯国璋出世后,家道便开始中落,耕读传家变成了以耕为主,以读为辅,生计维持颇为不易。冯国璋在幼年的时候便入了私塾就读,成绩也还算优秀,在年长之后,他又去了保定最出名的莲花书院读书,但后来因为家计困乏而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务农。

    1884年也就是冯国璋25岁的时候,他投入直隶提督聂士成的麾下,先从炊事兵开始干起。在当时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粗笨士兵中,冯国璋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多年的学习经历也让他显得十分机敏聪明,鹤立鸡群。于是,营管带很快便发现冯国璋是个人才,并随即将他提拔为自己身边的勤务兵。

    机缘巧合的是,在冯国璋入伍的第二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学员主要从淮军各营军官推荐的优秀士兵中选拔。毫无疑问,在这一次推选中,冯国璋的文化水平又帮了他的忙,由此顺利的进入了第一期的步科学习(王士珍和段祺瑞均为炮科)。

    在就读期间,冯国璋还对功名念念不忘,他后来还曾经回原籍应试并中了秀才,后来因为乡试落第而重新回到学堂就读。当然,冯国璋的行为是得到领导默许的,因为当时武人大都不重视文化学习,而冯国璋中了个秀才倒可以起到表率作用。

    在武备学堂毕业后,因冯国璋的学业优秀,总办荫昌将他留校任教。由于当时淮军并不重视军校毕业生,而冯国璋急欲立下军功升迁,后来便再次投入聂士成的部队,并参加了甲午战争,其间表现甚佳。战后,聂士成被推荐为中国驻日本大使裕庚的随员前往日本,由此留意考察日本军事,并著有兵书数册,回国后献给聂士成。可惜的是,聂士成是老粗,对近代军事了解有限,因而冯国璋的成果并未得到重视。

    在袁世凯小站练兵后,冯国璋被老校长荫昌推荐前去担任教习,于是冯再次献书,这次歪打正着,却遇上一位大大的伯乐。袁世凯见书后如获至宝,并连连称赞冯国璋是“军中学子第一人”,由此冯国璋也受到了袁世凯的极大重视,并在新建陆军担当重任。在此期间,小站新军的步法操典均出于冯国璋之手,冯国璋也算是找到了施展身手的好地方。

    随着袁世凯势力的不断膨胀,冯国璋也随之步步升迁,先后出任各类军事学堂的总办、练兵处军学司司长等职。1903年,慈禧太后亲临保定视察新军,冯国璋因练兵有功而由从三品晋升为正二品武官。1905年,冯国璋与铁良等人再度赴日考察军事,在国内军界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出山并督军南下,冯国璋随即率第一军的李纯、王占元、陈光远等部猛攻汉口,并在激战四昼夜后加以占领,由此冯国璋也被清廷授予了二等男爵。据说,冯国璋在得知自己封爵后,竟然感动得大哭起来,说自己一个穷小子,现在竟然封了爵,这真是天恩高厚,一定要为朝廷效力……倒也发自内心,并非笑谈。

    由此可见,冯国璋在袁世凯死后写给张勋的亲笔信并不是突然之举,而张勋认为冯国璋赞成复辟,想必也是“观其言、察其行”的结果。在攻下汉口之后,冯国璋一而再、再而三的向袁世凯请命,要求一举攻下汉阳和武昌,建立不世功勋,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袁世凯此时的眼光已经超越了武汉的战局,冯国璋因不了解袁世凯的用意而被调回京城,出任禁卫军统领。

    在南北谈判的关键时候,袁世凯将冯国璋调任禁卫军统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原因一是冯国璋一意主战,将影响到袁世凯的谈判大局;二是冯国璋练兵多年,又曾做过贵胄学堂的总办,当时禁卫军的各级军官大都是他的学生或属下,这样也有利于袁世凯通过冯国璋之手控制这支特殊的军队。

    当时禁卫军共有两个步协(即步兵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简介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目录 > 三七、总统轮流做,今年到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