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十七回 周公殡天姜尚薨毙

    “说。”成王说。

    “陛下,君陈说:‘高叔,看在兄弟的份上,请你划块地,让父亲下葬吧,了却他老人家的临终心愿。我愿意用成周之地的继承权置换父亲在毕原的陵地。叔父看意下如何?’陛下,还是变通一下,让周公葬在毕原,陵墓离祖陵远一点,有别于葬于祖陵也就是了。一来表明陛下圣明仁德,二来没有违背礼教祖制,三来满足周公临终心愿,四来表达君陈孝顺之义举。这样可把问题全部化解。”毕公求情说道。

    “毕公求情变通礼法,也念君陈弃地为孝,那就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办吧,周公葬于毕原,但不是祖陵。”成王应允说。

    “吾王圣明。”毕公施礼。

    毕公得到容许,就在毕原离周祖陵不远的地方画了个地块,让伯禽和君陈赶紧安葬周公,然后再建陵园。周公已经隐退,按照何种丧礼来举行,也是个问题,君陈说:“用成周之君东方伯的规格来举行葬礼,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因为我要举行正式继位成周君主东方伯的典礼,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葬礼举行的让成王比较满意,成王还是以王和晚辈的身份亲自参加周公旦的葬礼。并嘉奖君陈为“孝义君陈”称号。追封周公旦为“大贤周公”

    一代枭雄,西周王朝初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儒家思想的先驱,影响中国千年人物周公旦,长眠千古,享年65岁。

    周公旦,武王时期,担任内阁总宰,武王驾崩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对十三岁的成王姬涌,提命面授,威吓摧残,与成王结下不可调和的矛盾。他的私下摄政行为,遭到他的兄弟们的指责,兄弟们要求共和参政议政,实行议会表决制,民主化,主权不能让他一人专权,周公旦否定了这一先进制度,继而引三监之乱和徐淮等二十国集团的反周动乱,动乱历时三载,由召公借西部之兵平定三监之乱和徐淮之乱。周公旦杀兄弟姬鲜,逼死兄弟蔡叔度,废兄弟霍叔处。成王长大之后,他仍然没有退位之意,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在太保召公和太王太后太姒的谋划下,为成王举行成人礼仪,使成王亲政。在成王亲政后,周公旦还百般刁难阻政,和成王之间又生仇恨,导致成王前去抓捕周公旦,周公旦逃亡到丹江蛮楚,后又在太王太后的庇佑下,成王让步,召回周公旦,北面就臣位,担任东方伯,继续主管东方诸侯事务。晚年为保住东方伯之位,号称归隐,意在让小儿子姬陈世袭东方伯,成王如其愿,归隐两年后,病危,医治无效,逝世。周公旦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历经政治角逐的一生,历经战伐的一生。他执政期间,本不稳定的社会更加不稳定,导致战争频,动乱不止。

    有人私下议论,周公旦的逝世,与成王实施箫清庙宇有关,对周公旦的打击太大。周公旦一看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朋党比周”的派系被一网打尽,伤心不已,内心的压力导致精神上出了问题,失眠,忧伤,心悸,继而生病,一病不起,箫清吏治运动不到一年,周公旦就老去几十岁,日夜盘心,耗去了他的心血,耗尽了他的精气,一命呜呼哀哉。最终他心里要保得就是他曾经摄政的名头,至死,周公旦也没放下名利。如果他能看破红尘,释怀于山野,做到真正的归隐,也许不是今天的结局。有道是:“生命成可贵,名利价更高,要想破红尘,还需命清高。”

    也有人私下议论说,周公旦临终也没有搞出个象样的周礼,只是简单的,初始化的礼制,沿袭古老的什么五常九德之类和沿用商朝体制,他不是儒家的先驱,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仁义中庸,主张德治仁政,注重道德伦理教育的自身修养的教育功能,重视教化,使人在后天的教化中成为道德高尚之人。而以德治国,以德服人,仁义中庸,这在周公旦的身上和执政过程中,荡然无存,无处可循。仅存的推行文王仁德,配天说命,也是为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西周王朝简介 >西周王朝目录 > 第八十七回 周公殡天姜尚薨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