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十六回 从温武成伐商之途
看待这句话,武王伐商,天下人都知道,可是成王伐商的事情,包括三监之乱,武庚叛乱,淮夷反周,奄国、薄姑反周,徐国伐鲁等等,都是成王时期的战争,这次康王说,重省武王成王伐商途,隧省东国。

    那么,成王时期大家都很突出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的事情,现在在康王的嘴里,已经不复存在,这也是康王这次“王省武王、成王伐商途,隧省东国。”的最终目的,他要重振武王,成王的伐商事实,跟文王,跟周公旦的名号没有关系,这也是为武王伐商,不是文王伐商的历史事实,来个澄清,也为成王的初期历史来个“正视历史,肃清野史”的校正,更是矫正历史的一次巡视。

    如果周公旦还在世,那么一定会说,王省文王、武王伐商途,绝不会不提文王的名字,而康王确实没有提及文王伐商的事情,其实历史的真相,也因为这段铭文而真相大白。

    当年武王伐商,是抬着文王灵位伐商的,根本没有文王什么事情。屈原《天问》中问:“武王杀殷,何所悒(yi害怕,胆怯。)?载尸集战,何所急?”“载尸集战”就是抬着文王的灵位来代表文王伐商,其实不是文王伐商,实乃武王伐商,这是历史事实,后人一味的强调文王伐商的历史地位,这和周公旦摄政篡位有关。

    现在,康王确定唯有武王、成王伐商,已经成为正史事实,无法篡改。如果文王伐商,量康王不敢不提,这可是欺祖,大逆不道的罪名,文王的儿子召公,毕公等如何会不反对,而且这段铭文是外姓虞夨侯所记载,虞夨侯有这个胆量乱说吗?

    再者,如果周公旦当年真的摄政为王,不提周公伐商,周公后人七个诸侯国,难道没有意见?周文王伐商的历史地位被削弱,周公旦只字不提,这事,要怪,就怪虞候夨的青铜鼎记下了这段历史,还被今人现挖掘出这段历史真相。

    现在轮到虞候夨迁国的事情了。

    康王禘祭始祖后稷,并封了后稷为稷王,改后稷山为稷王山,后稷庙为稷王庙,康王绝不会容忍一个外姓人来占据他的始祖稷王的祖庙之地,这涉及到王家尊严问题,还涉及到王家风水问题,康王决定迁徙虞候夨,他迁之地选在江东,原来的宜地。

    江东宜地,本是句吴占领宜人领地,武王分封,按照规定,句吴仅有百里以内之地,而原来句吴的占领的其他之地,只有退让给朝廷,作为王家用地储用。现在,康王决定迁徙虞候夨到江东宜人(宜兴)居住地,虞候夨,是个侯爵,地域方圆百里,康王很重视虞候夨的迁徙问题,决定亲自前往句吴之北,繁汤之南的宜兴之地,他要亲自来确定虞候的地域界限。当然,也不外乎句吴和繁汤两国会反对此事,康王亲自来封,尔等胆敢如何?

    现在不敢,不代表以后不敢,繁汤人就是这么想的,以后也会这么做的。繁姓,也是商人的后裔,这里的一支是转封到此的诸侯国,附近的奄城是另外一支奄民。这是后话。(繁汤,汤山句容一代。)

    话说康王东省东国之后,随即率大队人马过江前往宜兴,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果,康王觉得宜兴本土离太湖地区句吴太近,不宜建都,于是决定占卜大江江边丹徒之地,占卜大吉,适合建都,康王对虞候夨说:“迁侯于宜。南至宜兴之南的太湖之边,东与句吴为邻,北至大江,西南与繁汤国,湖熟国接壤,方圆百里,南北狭长,是块宝地。”

    虞候夨拜谢,说道:“谢陛下隆恩,还请陛下赐国名。”

    康王大悦,说道:“紫砂之地,宜国,从现在起,爱卿就叫宜候夨。”

    “谢陛下赐国。”宜候夨再次叩拜谢恩。

    康王既然已经下令宜候夨迁国,也得表示一下嘉奖,于是大赏一番,这个豪华型赏赐,让很多大臣诸侯红眼。

    宜候夨对康王的豪华赏赐,也得表示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西周王朝简介 >西周王朝目录 > 第九十六回 从温武成伐商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