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回 康王驾崩姬瑕继位
,才采用代理王权的方式,这一个月来,太子对政务和军务都已经接手,基本稳定。
监国子全面召回,康王分别接见了他们,细谈了解了各国的情况,对某些监国子也采取了一些四十年来一直没有用的刑事处罚。尤其是鲁国,周边诸侯义愤其霸道,再加上郝戈的煽动,鲁国周边气氛紧张,弓弩待,尽管鲁汤公建茅阙门,来防御内乱外侵,但内部礼制混乱,兄终弟及,让长房太子不服,事端频出,现在,战争就在眼前,东夷诸侯伐鲁反周,已成定局。
康王担心时局再次动乱,一颗心不能平静,也因接见监国子谈事工作量太大,越谈,压力也越大,又一个月过去了,康王实在撑不住了,倒下,昏迷多日后,再也没有起来。康王二十五年仲夏,康王因病医治无效,驾崩。公元前996年,康王二十五年,康王姬钊驾崩,享年四十二岁。
康王驾崩当天,年二十七岁的太子姬瑕登基,定年号为邵王(昭王,青铜器铭文中为卲王,故本文采用其当世之世青铜器铭文为准。)。
康王驾崩,向天下丧。
康王姬钊执政二十五年,天下太平,和其父王成王合称成康盛世。伟大的康王,是中国历史上最理想境界的仁政德治社会,成康盛世四十余年刑法未用,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世嘉年华,也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达到鼎盛时期。康王通过阶级调和,使社会上贫穷人民得以救济,杜绝贫困,实现社会达到小康之家,盛世鼎沸,康乐盛世,谥号康,年号康王。名符其实,实至名归。对康王英年早逝,天下诸侯,天下百姓无不感慨惋惜哀悼,致痛痛哭。
按照周王朝礼制,王驾崩,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葬礼在严肃庄严中,诸侯致哀,百姓千里相送,浩气回肠,葬于毕原祖陵。
成康盛世,仁德之治,世代向往,旗帜幖帜,万代君王楷模。康王的仁德,永垂不朽,千古长存。
邵王继位登基,丧事办完之后,命郇侯于成周建设朝见康宮。这是周王朝在成周所建继大庙,大室,京大室,成大室之后的第五座朝见宫。
之后,邵王第一件事情就是备军备战,也顾不了什么守孝三年的礼制和丧期间不能战争的道义,邵王姬瑕也没有多想人士变迁问题,延用老臣,着手经武相国。
如白夫人所说:“国势下行,要想阻止下行,就得强行,就要利用外力作用,加以阻止下行。外力就是主战,以武相国,只要武力不止,和平就不止。武力一止,和平即止。”这个道理,也许是作为强国之路的潜规则,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说,这和爱好和平的大局言论相悖。
大司马蒲柳也是赞成白夫人的说法,重复白夫人的理论,“白夫人提出,作为大国,就要不停地出动军队,天下这么大,总有战争可打,要真打,只有真打,才能让天下诸侯安心,天下诸侯才不会再有妄想狂。比方,前商一直统治到南海边闽越之地,而我周朝却没有,这也是征服天下的一个点,从大处讲,是天下一统,从小处讲,让天下诸侯看看周王朝的实力和兵将的厉害。再说,这长年累月,没有战争,这兵将那里来战斗力,那里来斗志。没有了战斗力,没有了斗志,怎么保家卫国!没有战争,就没有了英雄,一个没有英雄形象的王朝,人们就没有崇拜的对象,没有崇拜就没有向心力,失去方向,失去了动力源泉,英雄的缺失,导致人们失去信念和信仰。这个年代英雄不可少,现在的兵都厌战,原因太安逸,太和平,无战争的年代太长。军队就要不停的拉出去练练,来个实战,保持战斗力,保持男人和军人的血性,效果就是双重性的。”
邵王关照司马说:“不要乱嚷嚷,白夫人所说也不一定全对,拿不上台面,是她一面之词,个人看法,动用军队,还是要谨慎细微,征求三公六卿大臣的意见,下次不要再在共公场合谈此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