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回 穆王赏封越国称臣
去。
越国,是大禹的庶子无余后代,夏后启将其封于会稽,大禹的陵墓在此,奉祀大禹,姒姓。越国自夏朝开始,到商朝,都是平稳的展,到商朝末年,帝辛让其诚服,之后,到目前还没有完全臣服周国,只是有几次礼貌性的朝贡而已,由于通过千年的平稳展,使越国国力强盛,但越国也没因国力强大,到处称霸,至今还是一地大国而已,周边有百越小邦为附庸,断纹身,人称蛮越,是个比较独立的国家。前朝帝辛曾经征服,后来武王得天下,越人又开始独立了。
吴侯周繇得知穆王要过江,这猛龙过江,必有好事,这天下现在谁不知道穆王是真猛龙,不单猛,还无法猜透其想法,现在诸侯都害怕了,穆王的动向就是风向标,他所到之处,必然有事,决不是大家说他到处游玩的,他的游玩真的让诸侯胆战心惊。吴侯不是怕,而是想从中捞到好处,穆王过江,江东一个是吴国,一个是鄱国,一个是宜国,还有昭王之女上侯国,后面一个越国,这五个国最大,其他都是附庸小邦。吴王算定,穆王在陈国,到鄱国是直线南下,过长江之后,此处可到三方,一方东南越国会稽,让越国称臣,交出徐延,如果不称臣,穆王必定出兵剿灭越国,剿灭越国,吴国当其冲,要第一个冲上去,一来效力立功,二来抢点地盘,分杯羹,那是一定的。吴国早就要对南扩张,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越国侯并不知道徐延王到越国避难,当他得知周王朝在长江上架桥,准备过江捉拿逃犯徐延王时,越国侯傻了,知道事情不好,要不迎战,要不交出徐延,不然绝不会安稳,从局势看,即使交出徐延,也免不了称臣朝贡之事了。因为穆王的百万大军还在原地没动,没有回师的迹象,一个越国地方大国,说什么也敌不过周王朝的大军,百万大军只是周王朝的一部分诸侯联军,还不是全部,如果要全部来了,比越国的总人口还要多,这如何是好。
就在情急之下,徐延派人来访,说:“徐王说了,成王败寇,已经败了,天下已经没有他容身的地方,他也绝不会连累越国侯,将自己了断,希望能得到越国的谅解和得一块丧身之地。”
越国侯倒过来拜谢:“徐王真是乃仁义君子也,本公说什么也会为他料理后事,他看中那块风水宝地,都可以,越国境内任其选,他的随从就化为百姓吧,在越国安身,放心,本公不会落井下石。”
“谢过越国侯赏赐,越国侯的大恩大德,永世不忘。”来人说完告辞而去。
越国侯心里有底了,就等徐延的死讯,好对穆王有个交代。
桥国君在造桥,穆王率五万大军向长江边挺进,到蒋国停下,等待过江。
穆王南下,鄂国君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危,当年昭王南巡,溺死汉江,鄂国逃不了干系,被灭掉是迟早的一天,鄂国侯心里知道。他希望这一天能够迟一点的到来,因为自己快升天了,人死,一了百了,这个怨恨也就减轻点了。
穆王这次没有打算征鄂,因为他觉得事情不能太过,太过就必反,穆王仅仅想把徐国之反画上圆满的句号。灭掉徐王,让天下人不敢再称王。
穆王已经到了江边,桥国君花了三个月的功夫,就在长江上架起一座竹子架起的桥梁,桥梁虽然难看,但确实牢靠坚固,据说是采用龟背原理,这是什么原理,这是祖传秘籍,后人无法知道。
穆王过了长江,到了鄱阳湖的鄱国,这是周王朝的领地,然后就是妹妹上侯国,再南边就是百越小邦,这些小邦都是归属越国的。穆王到了,这些小邦意味着要归顺周王朝。
长江东南的吴国,鄱国西侧的艾监国,龙虎山铜都鹰国,婺(u)源的婺国,越国,越国的三个大的附庸国瓯越国、东瓯国、苍吾国,吴国南边的区(ou)吴国,也都来朝见,长江东南的于越,扬越,吴越,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