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回 荆人惨败密国抗戎
战斗还没结束,原驻扎在庐戎境内的周军三万六千人马,已经在东荆河之北奋战东荆军,尖刀嘴这个地方,是个难啃的骨头,东荆人是个土著民族,没有文化,只认死理,民风蛮狠,也不讲规矩,不分时间地点,也不分男女老少,军人就是百姓,百姓就是军人,开始周军还讲战场道义,不杀百姓,不杀俘虏,可东荆人不管这些,能杀一个,绝不错过,几个小孩也会杀死一个周军,周军十日内,无辜死在战场道义善良之举上大约有三千人,周军将领火了,下了一道死命令,见人就杀,把眼睛闭上,你就不知道他是百姓还是军人,也不要回头去割下他们的耳朵,本将军不以耳朵论功劳,按照你们能活多少天来计算你们的战功,以此来保证军人的自身生命。
州国君是接到接管东荆地区的命令者,这个地区也就是赐给州国君了,轸国君请示要来参战分上一杯羹,穆王没有同意,以汉水为界限,比较好管理,不然以后轸、州两家的矛盾也是免不了的。鄀国君和郧国君也要来助阵,穆王也不同意,这表明穆王对州国君当年为周王朝攻打鄂国立下悍马功劳给于肯定,给于回报,别人是抢不走这块土地的,非州国君莫属。为王者心里是有一本很明晰的账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报、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还有那句老话,人在做天在看。
话说州国君得到王令,他立即征兵,征的是民兵,大家都很奇怪,正规军不用,却用民兵,这个中原因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就像邻里打架斗殴,知根知底,你会怎么样,我太了解了,所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东荆人不讲规矩,也得用临近的老百姓来和你斗,你不讲规矩,他也不讲大道理,反正你要威慑到他的生命,他就会和你拼命,道理就这么简单,老百姓也就这么简单。
办法用对了,就省了一半力气,州国君派去打前线的一线民兵确实管用,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喝一条河水长大的,谁还不知道谁,半个月后,优势明显显现出来,这是州国君才下令正规军出动,因为周军屠杀的场面,终于让东荆人怕了,百姓纷纷北逃,北面是州国君的部队,州国军前面是民兵,都是地方人,好说,于是前面的民兵收容了一部分老乡,都是乡亲,也就安然无事,那边周军继续北上,直到尖刀嘴的江边,周军两万多将士,联合州国君将东荆军全部斩杀,一个活口没留,就连东荆君也没留着让穆王来审判,被当场斩于马下,人头被周军用来祭旗。
如此惨痛的代价,让活着的少数的东荆人,感到害怕,于是纷纷改姓,归顺州国。东荆这个名字在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仅乘下这条古老的东荆河,记载着古老的东荆人的过去和悲哀。
任何事情都会有一就有二,当南边正在火拼之时,而北方的戎人一支却在偷袭古都岐山,趁乱打劫,也是乘虚而入,但他们仅仅是乘乱打劫而已,因为这是他们的习惯,他们不是要推翻王朝,他们不是枭雄,而是土匪罢了。这也吓不倒穆王,因为在南下攻打荆人之前,穆王就部署好了西部的防线,驻扎在密国灵台的京伯三万大军,不会放过他们的,这三支部队,也足以抵御他们的侵犯。但也不可麻皮大意,否则,穆王也不会在那里布军屯兵防范,尤其是在动乱时刻,更不能引起大面积的暴乱,那样就很难收拾场面。
这是穆王三十七年八月一日,穆王还在江陵处理两江流域的战后事宜,这里的战事刚结束,穆王让千里马传报王令,每日传报一次战报,以表示王上对追击那戎战役的关心。
穆王的担心不是不可能,正在下令京伯和密康伯率本地人马追击抵御那戎之时,淮河流域的群舒七国,也开始骚乱,准备反周,反周的理由是,“残忍杀戮东荆人,不讲战争道义,为明天的秩序声张正义。”这个喜欢正义的群舒七国,开始联合,准备反战朝廷。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七国之君刚刚出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