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媒体倾情为我歌
    “喂,你好!我是《中国青年报社》的记者,你是码头货运公司吗,我想来深入采访廖振山的事迹。”

    “你好,码头货运公司吗,我是省电视台记者,要来……”

    “你好,我是《武江日报》社的记者,要来……”

    “你好,我是新华社记者,要来……”

    “你好,我是《农民工报》的记者,想来单独采访贵公司的廖振山……”

    “欢迎你来公司采访啊。”赵总经理刚放下电话,另一台电话机又响了,有时二台电话同时响起来,他一直这样忙碌地接电话。

    我从省庆功大会回来后,公司每天都接到几十个各路报社、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单位要来采访我的事迹电话,赵总经理为此忙得不可开交,分身无术,后来他就干脆从各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一个“记者接待组”,专门负责接待记者,接电话,安排吃住,陪同采访等工作,赵总经理在方面舍得花本钱。

    《农民工报》的郭记者在采访赵总经理。

    郭记者:赵经理,廖振山入职你公司多久了?

    赵总:还不到一年,他入职三个月后就担任公司搬运队的班长。

    郭记者:你单位现在有多少农民工?

    赵总:我们是一家国有民营混合股份制企业,建制比较规范,公司建立了党委,每个货运队设有党支部,负责抓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码头是苦、累、脏、险行业,公司5oo多员工,9o%是来自农村的青年,只有少数专业性强的岗位是大学生。

    郭记者:在你公司里农民工与国有身份的员工有什么区别?

    赵总:农民工与国有身份的员工在政治上、受教育上、用人选拔上、工资福利待遇上没有任何区别,这种制度的设置就是要做到员工不分身份一视同仁,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

    目前,公司有中、共、党员32名,这几年已展了9名农民工党员,中层领导岗位的农民工5人,生产一线的班组长32人,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2oo多人次,大中专学历学习深造的有13人。廖振山就是在这种制度下脱颖而出的人才。

    郭记者:你们的这种制度就是为农民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政治给养,是农民工人才成长的催化剂,我们的国家应当倡导这种农民工同工同酬,平等、无欺视的待遇。如果廖振山生活在一个受欺视的环境里也许政治成熟,思想进步不会那么快?

    赵总:这是肯定的。公司非常注重人才的现和培养,小廖进公司不久,我们就现了他的才干,及时送他参加班组长培训班学习,让他当班长有意培养他,这对他是个非常重要的激励,让他感到找到了受尊重、施展才干的热土。要是一个人才站在你面前,你视而不见,不去重视培养,可能这个人才就会流失。

    郭记者:我国有2.4亿多农民工,分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和各类企业里,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你作为企业的领导认为我们在对待农民工问题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赵总:你问得好,我们确实要善待农民工大军。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农民工普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绝大多数农民工是在苦、累、脏、险行业里工作,承担了社会重大责任,可是他们却被当作社会的另类,受到种种欺视,没有法律的保护,在政治学习,技能培训教育没有人重视,同工不同酬,工作、生活没有保障,政治环境,生活环境十分恶劣。这样的环境农民工必然会产生悲观厌世,自暴自弃的思想。国家意识越来越谈薄,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切实给农民工一个的政治平等,社会平等,经济平等的环境,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重塑农民工形象。

    郭记者:谢谢赵总经理精辟的阐述。接下来请赵总经理和我一起去采访廖振山行吗?

    赵总:当然可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极限重生记简介 >极限重生记目录 > 第三十二章 媒体倾情为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