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彻历史的一枪
起义部队仍在静寂中。但没有一个人还能入睡——尽管他们不能预料这一天后来竟如此庄严,庄严得会成为几百万军人共有的生日;人们只要一提到“八一”,就是在描述一种力量和牺牲,就是一种对子弟兵的夸赞和眼睛一亮,绝处逢生;他们无从想象这一天竟如此神圣,神圣得全体军人将“八一”两个字绣在红旗上,铸在勋章上,戴在军帽上,担在双肩上。
他们无心想象未来。未来只是成功者的纪念碑。他们就知道今夜有行动。
叶挺的指挥部设在松柏巷的一所女子职业学校里,这时学校已经放假,校内很安静,湖中荷花盛开,清风徐来,幽香扑鼻。但31日夜里这里的人,指挥部的人们都在议论着今夜的行动。这时周恩来和叶挺走来了,为了指挥方便,周恩来已从朱德的住处搬到这里来往。到处是准备武器的士兵。周恩来和叶挺边走边问,枪支是否擦干净,手榴弹是否会用,还看了看部队的住房。
接着叶挺就下了命令:“吃完晚饭,把背包打好待命。”
周恩来又做了详细布置:“每人买一条白毛巾,到了晚上8点以后,扎在右臂上,在脖子上扎一块红布,凡是有电筒的,都用红布剪一个红十字贴在电筒的玻璃上。” 说着,他把自己已经贴了红十字的电筒给大家看,嘱咐着:“今天晚上我们要缴反革命部队的枪,你们随时听号令行动,凡是碰到脖子上围着红布巾、右臂上扎着白毛巾、电筒上有红十字的部队,就是自己人,不准开枪。没有这些标记的,碰到就打。”
周恩来布置完,叶挺又简短说了几句:“这是和反革命搏斗,打起来以后,不要怕牺牲!”
部队开始按要求做。
夜12时过后,8月的第一天已经来临。指挥员已将整个战斗计划的一切细节想了又想,实在没有什么可想的,就一遍遍地看表。也怪,表针好像走得特别慢,慢得贴着耳朵听,总怀疑它是不是停了。
1点来钟,各部队开始行动起来,营房里穿衣服声,低语声,板凳的撞击声开始零乱地响起来。战士们已经自动将枪拿到手里,刺刀装在枪尖上,子弹带捆在身上,等待命令。
砰!砰!砰!城内某处清脆地响了3枪,这是指挥部的信号。
听到枪声,驻女子中学的教导大队第三队的官兵们都拿起武器,紧急集合起来,准备战斗。可是,司令部传来命令:“你们现在不参加打,但准备工作照样做,背包不准打开,就地待命!”
听着别处的枪声,这些待命的士兵心里很不是滋味,坐在地上摆弄着枪。越不想听,耳朵却愈加灵敏。四处的枪声炒豆一般欢快。
从武汉、九江等地来的人差不多都住在江西大旅社。大家虽然已很疲劳,但都兴奋得不能入睡。等到半夜1点来钟,就听到四面八方枪声大作,他们都跑到旅社的屋顶上,凭栏四望。只见各处火光点点,枪声阵阵,知道那些地方就是一些国民党军的据点。不久楼下就收到各处的捷报,以及送来的一些缴获武器。
最先打响的是省政府地段。在省政府,驻有敌人“府卫队”约百余人。负责解决这股敌人的是第二十军第一师。这里离贺龙的第二十军指挥部不远。
据参谋长刘伯承的分析,参加南昌暴动的兵力,叶挺的二十四师5500人和周士第二十五师的3000人,共产党员多,作战能力最强;而贺龙的二十军虽有第一师贺锦斋的3000人,第二师秦光远的2000人,和直属的2500多人,但共产党员少,作战力较弱,合计兵力约2.5万人。这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再加上农军和零星部队,大致有3万人。
周恩来信任的是贺龙,不放心的也是他的部队,所以派刘伯承这个军师一直守在贺龙身边。
贺龙在30日早上就派人将中华圣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