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起义的陈毅
上文说到的武汉军校,前身就是原来在广州的黄埔军校。国民党中央撤销了蒋介石的校长职务后,后来改成的委员制由国民党方面的邓演达、谭延闿、顾孟余、徐谦,共产党方面的恽代英等5人组成,以邓、谭、恽为常委。国民党方面的常委们不肯管学校的实际工作,校政实际上由挥代英政治总教官负总责。陈毅是5月由中央军委正式分配到军校来任党委书记的,但他的公开身份只是个“芝麻官”:校政治部的准尉文书。生性活跃的陈毅有时不免流露出不像个准尉文书之处。
当时的秘书后来为蒋介石代笔写《中国之命运》的陶希圣,就当着陈毅的面说过:“共产党真正的领导人是站在幕后的,我看你就是。”“职务”虽小,陈毅那股影响人的气势却不小:政治部组织科长叶铺是国民党员,专门监视共产党人。
叶镛找陈毅,说:“你在我们四川是有名的,怎么来当文书呢?你一定是C.P.!”
陈毅见他诚恳,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并对他做工作。后来,叶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广州起义,担任工农红军的师长,在战斗中牺牲。
汪精卫不想保留革命的军校,于7月25日将军校改编为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军校原有学生和教职员工1700多人,加上总政治部教导营有500人。一度在陈独秀命令下缴了的枪械,也由张发奎发还了。但是,原来军校炮兵4个连现在只剩下第四连为基础的炮兵连了,连长郭化若是党的支部书记。
陈毅要隐蔽在炮兵连里。大雨滂沦。陈毅打着光脚,一手拿伞,一手提鞋,高高地挽着裤管,步行10里,来到南湖营房,郭化若赶紧将陈毅领到他的房间里,叫勤务兵打水沏茶洗脸洗脚。他俩原先并不熟悉,陈毅就从内衣口袋里取出组织介绍信。郭化若看了信,不禁皱起眉头:“党的书记躲在我连里,万一出个差错可怎么办?”陈毅说:“没关系,我了解你们连里的情况,这里比较合适。”郭化若不再说什么。陈毅很高兴,他对郭化若说,叶挺、贺龙的部队现在都到了南昌地区,教导团不久也要开到那边去。
党中央已经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从这些情况来看,可能会在那边有所行动。其实这只是陈毅个人的判断,他当时并没有得到有关南昌起义的任何指示。南昌起义本身,也正在酝酿和争论之中。陈毅在1952年也说过,当时的党中央,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尚未清算(直到“八七会议”), 因此,“对于八一起义,既无布置,亦无定见,根本就没有坚定的政策。”陈毅还要回武昌料理事务,郭化若要给他叫车子,陈毅不肯。“我们连有96匹马,你骑马回去吧。”“车来马去会暴露我的身份。”陈毅还是不同意,撑起自己的伞,提着鞋,钻进了风雨之中。但是陈毅到底没能在炮连隐蔽成。因为郭化若随即奉命到军委转调到前敌委员会去了,先一步到了南昌。
陈毅又改了地方,隐蔽在教导团团部的特务连。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是8月2日早晨从武昌出发去九江的,名义还是“东征讨蒋”。前一天中午,陈毅特意到他的好友陈梦云处告别。
陈梦云和妻子胡兰畦都在军校女生队工作,现在女生队解散了,陈梦云要回四川工作。胡兰畦知道陈毅会来,已经准备了酒菜,包括陈毅爱吃的回锅肉,打算为他饯行,还请了范英士,一起再聚聚。
喝起酒来,4个朋友话就多了,谈得最多还是政局。
“张发奎会同你们合作干下去吗?”陈梦云有些担心。
“有可能,要争取,可是不一定。即使张发奎不干,我们也要干下去。”陈毅答道。
“你们单独干能成功吗?”范英士手里举着酒杯,眼睛望着陈毅的嘴。
“接受了教训,会成功。”
“什么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