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立有关,委员长是想赶在这之前与日本人达成协议。不过三月底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以后,谈判的频率又减缓了。
夏新立:这很有意思。最近呢?
郑先博有些歉意地:说不清楚。也许我提供的情况有些过时了。
夏新立连忙摆摆手:不不,这很有价值。不过,我觉得如果谈判真的一度停顿的话,那么最近恐怕会再次恢复。
郑先博问:何以见得?
夏新立说:从国内战场看,枣宜会战我们失利了,宜昌落入日军之手,重庆的东大门已经洞开。其他正面战场我们也没能占到什么便宜。欧洲那边,德国人进攻比利时之后,又几乎横扫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丹麦、挪威已经被占领,希特勒的军队在整个西欧已经成席卷之势,法国危在旦夕,英国的沦陷恐怕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一旦英法被德国入侵,美国人也就更无暇顾及中国了。这一切,毫无疑问会对蒋委员长形成极大的压力,他身边的那些****势力必然蠢蠢欲动。这样的形势下,不管他是对抗战前景悲观失望,想真和谈也好;还是为了抵消内部****势力的压力,做做表面文章假和谈也好;或者是继续坚持“以拖待变”的方略也好,他肯定都要谈一谈的。
郑先博表示赞同:夏先生的看法非常精辟。
夏新立接着说:我倒是希望委员长与日本人的和谈仍然是所谓“以拖待变”策略的一部分,而非真的屈膝求和。
郑先博说:是啊,毕竟张自忠将军血洒战场,尸骨未寒啊。如果真的委曲求和,所有的中国人都难以接受。
夏新立站起来:谢谢郑先生。以后如果还有什么消息,希望郑先生还能及时通报一声。
郑先博点点头:我明白。
夏新立:不过,以后我最好还是不要再到府上来了。我毕竟是《新华日报》的人,怕给郑先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郑先博无所谓地:我有什么好怕的!
夏新立摇摇头:没有必要。我们可以约别的地方见面,我来安排。你是政府的外交官员啊!
郑先博接受了这个建议,送夏新立出了大门。
5月的一天,日本飞机轰炸了重庆远郊的北碚,这里集中了从沦陷区迁移来的好几所大学。几枚炸弹落在了复旦大学的校园里,复旦大学的教务长孙寒冰教授和几名学生遇难。这立即在重庆的知识界和各个高校激起了强烈的愤慨。第二天,全市的大学生走上街头,举行了一次抗议游行。在复旦大学从事********的孙翔英带着上百名学生也从北碚来到市中心一带,举着标语和小旗,沿路高喊口号,向路人散发传单。街上,各个学校的游行队伍不断汇合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声势浩大。
学生游行,国民党特务就绝不会清闲。大批的便衣混在游行队伍和看热闹的人群中,出没在大街小巷,监视着学生们的行动。那个曾经在孙翔英刚到达重庆时就跟踪过她的小特务,这时也站在大街边上。他从一个报童那儿买了张报纸,站在路边装模作样地看着,眼睛却很职业地不时越过报纸的边缘,注视着从面前经过的人群。他意外地从学生们中间发现了孙翔英的身影,顿时高兴起来,便随手把报纸一扔,悄悄跟了上去。
郑明和郑琪从前面的一家商店里走出来,正好碰上游行队伍从这里经过。虽然人潮涌动,孙翔英在那些学生们中间仍然显然很突出,郑琪那种文艺界人士的时髦装束同样也很显眼。于是,孙翔英和郑明、郑琪远远地就注意到了对方。不过,郑明和孙翔英的目光也仅仅是闪电般地碰撞了一下,就各自分开。
郑琪注意到哥哥看那个漂亮女人的眼神,问道:那个女的你认识?
郑明摇摇头,却又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孙翔英也在这时候回头了,不过她并没有看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