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〇二 大爱无疆——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杨绍军
、生活、心理、情绪、身体乃至升学、入伍、退伍安置、就业等责任几乎都落在了他的肩上。就拿孩子们生病来说,仅小伤小病,一个月就得出现好多次需要处理。每年总有几例阑尾手术,杨绍军都亲自上医院安排治疗,不管哪个孩子发急病,不管是深更半夜,只要是需要打针、吊水、动手术,他都亲自开车从城里赶到孤儿院,再把孩子送到市里最好的医院及时治疗。

    由于杨绍军熟知孤儿们,孤儿院里的孩子他几乎每一个都能说出基本情况来。有一对孪生姐妹,一般人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但杨绍军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分辨出来。姐妹俩叫“杨爷爷”时的表情,和她们跟杨绍军在一起说话时的情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是一家人呢。

    1998年秋天,湖南沅水、澧水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杨绍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心想这场洪灾一定会有很多家庭受难,有很多人吃饭、穿衣、生活都成问题,自己应该帮帮忙,尽尽力。

    说干就干。9月13日一大早,杨绍军就急匆匆驱车赶往100多公里外的澧县灾区。一到灾区,他就马不停蹄,了解情况,展开救助。他在一栋倒塌的房屋边看到一个受伤的小孩,在当时找不到其他亲人的情况下,杨绍军主动提出把小孩接到孤儿院里去生活。一连几天,杨绍军都是凌晨6点钟出门,要忙到晚上半夜才回家,他为灾民四处送物资,送温暖,为政府减轻负担。

    有一年,孤儿院要新招收60名孤儿入院。报名体检那天,近100名孤儿和200多名陪同的亲人以及县、乡带队的工作人员把孤儿院挤得水泄不通。杨绍军恰好那两天腰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坚持出面接待客人。他亲自带着大家参观孤儿院的院容和设施,逐个询问孤儿的情况,征求孤儿本人的意见,到大医院对孤儿进行身体检查,连300多人的食宿他都亲自安排和检查。两天下来杨绍军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瘦了两斤。

    杨绍军一天到晚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有时他进车间,看质量,问销售,算利润,有时他又找孤儿谈心,问这问那……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忙时一天只吃一两餐饭,大部分时候要到夜里12点后才能上床睡觉。他真的是发疯似的扑在自己的事业上,废寝忘食地忙碌。老伴说他的心里没有什么小家,装的全是如何帮助别人。

    有人给杨绍军算过一笔账,近15年来,他每年的工作时间都在5400多个小时以上。

    这些年来,杨绍军对别人慷慨,对自己却十分吝啬。他始终坚持节衣缩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进休闲娱乐场所,甚至他连穿着打扮也如同农民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身旁不少人也泼冷水,认为杨绍军傻,有钱有名了还没日没夜地干,何必吃这号亏呢?

    杨绍军却说:“我愿意做这样的傻子。再过10年我就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这些孩子也将一个个长大成才,我并不希望他们给我个人回报,只想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

    乌干达国家妇女代表团在访问杨绍军的阳光孤儿院时,曾给予极高评价。代表团有人惊奇地问杨绍军:“你是什么级别的干部?”

    当时,杨绍军不假思索自豪地回答:“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老百姓。”

    2007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听了他的汇报后非常高兴,也给予了高度赞扬。这是杨绍军终生难忘的,每当想起总书记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他就信心满满,动力无限……

    上善若水,大爱无边。

    从事慈善事业是艰难的,困苦的,也是漫长的,杨绍军能一直坚持到今天,实属不易。

    28年,弹指一挥间。杨绍军由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在忙忙碌碌之间就渐渐步入老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〇二 大爱无疆——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杨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