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六 农民义士——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宋志永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个地方叫“玉田”。玉田就是春秋时的无终子国。据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记载:杨伯雍父母亡,葬无终山。山高八十里,上无水。杨以义浆止渴于行人,神人授之以种玉,后因种玉获福。古人因之改“无终”为“玉田”。这个美丽的传说被善良的玉田人传颂了几千年,也鞭策着一辈辈的玉田人多行义举。
宋志永就是玉田县人,玉田今属河北省唐山市。
《搜神记》中杨伯雍一人作义浆三年,“行者皆饮之”,可知受益者甚众。而宋志永在2008年辗转数千里,到南方抗击冰雪,到四川抗震救灾,救助灾区学生……他的义举影响到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为路人止渴。
无论是古时的杨伯雍,还是如今的宋志永,他们皆以个人的绵薄之力,为自己的国家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这不由让我们感叹:一个普通的国民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决定自己的行动,这该是一种多么崇高的人格与境界啊!
从地震废墟上长起来的农家汉子
宋志永出生于1973年5月。20世纪70年代,对于大多数“70后”来说只是一个出生的纪念,没有什么特殊。但对于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的“70后”来说,这个年代却代表着一场浩劫。
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4秒,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倾刻之间,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大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上万家庭解体,4204人成为孤儿;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交通、供水、供电、通信全部中断;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亿元。与天津市近在咫尺的东八里铺村也未能幸免。
大地震那年宋志永刚刚3岁,虽然对地震的情景没有什么记忆,但地震后的影响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志永从小就常听妈妈念叨,自己地震中受了伤,是来自上海的医护人员为她清洗包扎、换药护理,在她们的精心照顾下,很快恢复了健康,没有遭罪。受到惊吓的小志永则得了大叶肺炎,连续高烧不退,一个劲地咳嗽,把小脸都憋红了。村里的赤脚医生诊断不清,怎么也看不好,光吃药的空瓶子就装了两篓。家里人套上车拉他到上海医疗队那儿去,一个礼拜就治好了。母亲说:咱娘俩的命都是人家上海的大夫给救的,可人家连咱的一口水都没有喝。当时,家里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只会冲着人家不停地说谢谢。这一切你得永远记住,长大了要知恩图报。正是来自长辈的谆谆叮嘱,让这年轻一代的唐山人懂得了良心、报恩、道义和责任。
宋志永永远不会忘记,他小时候是穿着全国人民捐献的衣服、吃着国家的救济粮长大的。那些衣服花花绿绿、有长有短、大小不一,虽然不是那么合身,但对他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本来家庭条件就不太好,地震后的家更是穷得叮当响,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穿衣服。有了这些捐献的衣服,小志永和其他小伙伴一样,终于不再光着屁股满村乱跑了;有了这些救济粮,即使受了灾也能吃饱肚子。这也让他切身体会到了国家和人民对灾区的一片真情与爱心。他深深知道,要不是这些好心人的捐赠,他一定会像一个小乞丐一样,衣不遮体、四处流浪,过上乞讨的生活。听长辈们说,在旧社会那是很正常的事,受了灾只有去要饭这一条路。
宋志永是幸运的,他没有去乞讨,而且还上了学。小学、初中都是在东八里铺村上的,高中是在玉田一中上的。当时他的学习成绩属于中游,但由于得了偏头疼的毛病,经常疼得在炕上打滚,影响了学习成绩。高考时考了400多分,也考上了大学,可是由于家里条件不太好,就没有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