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七 乾坤有爱——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刘乾坤
一本书、一部电影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一本书、一部电影带给一个人的影响到底能有多大?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在谈起这个问题时,向记者和媒体坦陈,童年时期看过的一部名为《梁祝》的影片深深触动了他,他对于艺术的痴迷与追寻自那时候起就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和电影间的宿命也最终成就了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级大导演。
我受命采访的这位主人公——2009年度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刘乾坤,也向我谈到了类似的经历。一部《英雄儿女》,同样深深打动了少年时期的刘乾坤。与李安更多地是被影片的艺术综合感染力触动所不同的是,令少年刘乾坤为之触动的是来自影片主人公王成所传递给他的,一种精神层面的触及和感召;与李安相同的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奠定了少年刘乾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也就确定了之后的刘乾坤与常人不一样的人生信念和行事准则,进而,他所行进的人生轨迹也就注定有了与常人不同的运行方式。
2月中旬的一个午后,春节的喧闹刚刚褪去,边城乌鲁木齐重又被早春的寒冷空气所笼罩。从我的采访对象——乌鲁木齐苇湖梁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乾坤的办公室窗口望出去,苇湖梁电厂的厂区上空显得有几分阴沉。但刘副主任望向窗外的眼神中却难寻一丝阴霾。那种清淡而旷达的眼神,是只有内心无所欲求,懂得淡泊、宁静而致深远的人才会拥有的眼神。
刘乾坤语气平淡地告诉我说,再有二十来天,他就要退休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了。刘副主任十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内简洁而朴素,没有老板桌,没有皮质哪怕是革质的靠背转椅(他处理公务时坐的是一把没有扶手的普通木质办公椅),更不见一般领导干部办公室里常见的所谓“怡情养性”的花哨饰物和摆件。当我看着他稀疏且显花白的头发,建议他应该换把较为舒适的坐椅,哪怕加副自制的棉坐垫也好时,他笑笑说,其实能在办公室安安生生地坐一坐的机会挺少的。也是,街道的工作纷繁复杂,维稳、走访、安检、督察、调解、会议……真正能坐下来闲适片刻的机会是不多的。
其实,但凡去过刘副主任家里的人都会明白,如此这般的办公生活环境,对于刘乾坤来说,就已算得上相当的够“格次”了。生活中,刘乾坤对个人物质生活的要求低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他居住的位于六道湾的那间不足40平方米的低矮平方内,无一家用电器(这么说也许不够准确,与赵本山在小品里调侃自己在70年代拥有的唯一家电是支手电筒不同,这位21世纪的领导干部所拥有的唯一一件家电是台陈旧的、价值不足百元的德生牌收音机);没有衣橱,衣物都被堆放在了靠墙的一只纸箱里;没有独立的厨房,几件简单的锅碗瓢盆摆放在走廊隔出的一间“厨房”的木桌上,书柜倒有一个,内里陈放的书籍在种类上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蔬菜种植、自然人文、机电修理……一本最爱读的《刘胡兰》的小人书从少年时期就跟随他到了现在……
谁能想象,就是这么一位生活清苦的普通街道干部,却以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38年来不间断地坚持捐助社会、捐助他人的款额累计达30多万元!捐助的对象从身边的同事、小区的居民到素昧平生的学生和困难家庭,几乎遍布祖国各地。
乾坤有爱。
以平凡的小“我”写就人群中不平凡的“大”我
1950年,刘乾坤出生于河南濮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乡村电影放映员。刘乾坤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一个英雄主义在银幕上大放异彩的时代,来自那些电影的耳濡目染固然对奠定刘乾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而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一件真实的“小事”也深深地触动了少年时期的刘乾坤。一次,父亲带着放映机和影片的拷贝到相邻的一个村子“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