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 灿如阳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卢加胜
主要强调调试时的手感和力度,调试过程没有标准,只能边调边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几代修理工全是这么干的。能不能找到一个既节省时间,又精准到位的方法呢?
基准环的厚度是变化的,如果先测量出基准环的厚度,再选择相应的调整垫,是否能一步到位呢?他发现在基准环和调整垫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连几天卢加胜都泡在训练场,觉也很少睡,连饭都是战友们帮他带的。经过无数次推倒和测算,他终于得出一个简单明了的测算公式。
比武那天,他采用了这种新的调试方法,只用了13分钟就高质量地完成了通常需要四五十分钟才能完成的比赛科目。在现场监考的军区坦修大队的何高工感到十分费解,问他是怎么做的。他就把原理毫无保留地讲给高工听,高工非常惊讶,当即向在场的军区首长赞扬道:“小卢绝对是动了脑子的,在我们坦修大队能调到他这个精度都比较少!以前还没有人像他这样去思考的!”高工还找卢加胜要了一份测算公式,说要带回军区好好看看。
卢加胜是当之无愧的冠军,A师就是当之无愧的冠军!装备部长非常得意:“这可是我们小卢的专利哦!”
年底的时候,A师特别嘉奖卢加胜,给他立了个二等功。这一年也是卢加胜收获荣誉最多的一年,他同时还获得了四总部颁发的“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被军区授予“爱军精武标兵”,所带排荣立集体三等功。
在高级工程师周斌眼里,卢加胜是一个不但肯动脑筋,而且很善于动脑筋的人:“他不是说你交给他什么事,他就干什么事,而是你交给他一件事,他在干这件事的同时已经干了好几件事,远远超出你的期望。”
2008年,他的一项技术革新的确超出了众人的期望。
这件事,跟海训有关。
卢加胜是部队海训不可或缺的人物。每次海训回到驻地,他的神经都会被一种刺耳的声音所折磨,那是从车炮场传来的“咣当!咣当!”的敲击声。那是战士们在用大铁锤和钢钎拆解履带板发出的声音。
每次海训之后,战士们都必须做一项烦琐而又艰苦的工作,对装甲履带进行维护保养,就如同机枪手每次实弹射击之后都要擦拭保养他的枪一样,那是他作为枪手的必备功夫。尽管装甲步兵们的“枪”体积过于庞大了,但是程序却是一样的。在对整车进行保养之外,他们要对被海水浸泡过的装甲履带所有的部件,一节节地进行分解,逐一清洗、擦试、润滑、组装,以防生锈。
在所有的环节中,最难的就是拆解履带板。通常是一个战士扶钢钎,一个战士抡大锤,将一块普通三角铁锲进关节里,将履带端连器强行解开。这叫做断履带。于是,每到这时,车炮场就形同一个巨大的铁匠铺,金属的撞击声不绝于耳。
看到战士们一个个抡着大锤砸得满身大汗,稍有不慎,或是砸在手上,或是对履带造成损伤,卢加胜就有点心痛。而且每次作保养,装备部门都要事先买回一大堆三角铁,事后砸坏的三角铁又是一大堆,十分浪费。
卢加胜想,能不能做出一件这样的工具,它一可以使战士们免除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二操作方便,三便于携带,不但陆地可用,海上也可用。
他又想,用大锤敲打三角铁用的只是一个力,如果能使几种力同时作用,岂不轻松?他开始按照这个思路构思,于是,一个能够将平衡力、推力、拉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的手动机械体在他的脑海里初具雏形。
设计图纸很快就完成了。可是他揣着图纸跑遍驻地所有加工厂,却没有一家愿意跟他合作。原因是他的设计工序复杂,制作起来误工误时,若是成批生产还可以,只做一件样品,不干!最后,他好不容易才在距驻地几十公里的一个地方找到了一家私人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