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 诚信如此朴素而美丽——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陈美丽
过意不去,可我不能去撒谎欺骗人。”
朴实无华,真水无香,面对陈美丽这样的“歉疚”,多少人却为之心生无限感动!
改写世俗的美丽道德符号
丈夫为帮助别人承包的山林救火而不幸牺牲,他生前借的钱成了一笔糊涂债。为让丈夫走得安心,为让自己和孩子做得起人,当时连维持家庭生计都举步维艰的陈美丽,也并不知道将来丈夫可以得到一笔理赔款的她,却张贴起通告,替亡夫还债。
大小媒体上,关于陈美丽的报道,情节并不曲折,过程也不复杂,她还债的初衷更是简单直白。然而,这些报道,却是那样深深打动着全国的每一位观众、每一位读者、每一位网友,甚至让许多人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紧接着,陈美丽张贴通告替亡夫还债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之大,所产生的影响之深远,让不少采访报道这件事情的记者,都感到惊叹不已。
普通民众、网友、社会学家、时评作者等不同阶层或职业的人们,心中有着同样的共鸣。他们或通过网络留言,或通过撰写时评文章,在对陈美丽本人表达由衷敬意的同时,更是深刻分析她替亡夫还债这一举动所折射出的深层意义。
至今,点击全国各大网站上发表或转载的有关陈美丽的报道,在网友留言簿里,不可胜数的网友留言让人应接不暇。在时评专栏中,淳朴而富有张力的人性真善美的剖析,几乎成了每篇文章的主题。
“陈美丽的举动是最淳朴的诚信之体现。”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原本心灵深处的伟大。”
“陈美丽,你的名字与人格一样美丽!”
……
有数据显示,在陈美丽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的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就有超过百万的网友,在阅读报道后纷纷留言发表内心感受。对此,《江南都市报》编委朱晓晖说,这一新闻报道引发的读者和网友关注,远远超出了其事件本身,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伸的,已是对一个社会道德范畴问题的热切探讨。
而这,正是众多社会学者和时评作者们,在由陈美丽张贴通告替亡夫还债之举而引发深层思考的一系列文章中,对人间真善美的讴歌,对诚信美德的呼唤。
一位学者撰文说,比照很多人在生活陷于艰难,命运疲于困顿,不惜逃避责任与义务,背弃道德与尊严来寻求个人安逸的做法,陈美丽的举动无疑感怀人心。这位女子看似平常的举动,之所以在网友内心激起千层浪,正是从另一方面折射出责任与义务的担当在现今阶段某种程度上的缺失,网友的油然感动源自对社会上勇于肩负责任与义务精神回归的深沉呼唤。与此同此,这位学者指出,在还债的过程中,对于许多没有借条的账,陈美丽也还了。她认为“到这个地步别人不会糊弄我,一定是我老公欠了的,不然别人怎么会无缘无故跑到我家来要债。”这种想法未免太过单纯也缺乏依据,但淳朴的思想却绽放着人与人之间要恪守诚信的人性光辉。“丈夫离去,留下妻女,生活本已捉襟见肘,加上要偿还5万元的巨额账款,陈美丽没有自甘堕落,在艰难的生活困境中,毅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进行偿还,谱写了一曲普通女人自尊自强的不平凡之歌。”这样的评述,或许正代表着许许多多对陈美丽心生敬意的人们的心声。
诚信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彼此相处的最牢固的基石,也是人类灵魂和道德天平上最沉重的砝码。《工人日报》以题为《为亡夫还债一个美丽的寓言》刊发时评文章。文中称: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如果债主们不能提供契约等证据证明债务的存在,她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她积极偿还债务,实质上是一种道德自觉……这表明,在当前我国的某些乡村,人们仍然习惯于遵循道德秩序而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促进了乡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