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守军的记忆
河……”
田兴翔说:“正在这当口,我偶然碰上了师部副官主任王景渊、少校参谋岑元彪等十多个贵州老乡。见前有堵后有追、无法出城的情况,有人提议从城墙上吊逃出去。于是我们几个手忙脚乱地从街上绸缎铺里拿来几匹绸布拴在城墙垛口上,然后拉着绸布吊出城外,总算到达了下关,这已是午夜时分。不想到,江边已有数万军民混杂在一起,简直就是人山人海。大家到这儿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找船渡江,可根本没有船。所以为了活命,大家各使奇招,有用木杆的、有用桌椅的、有用床架的,也有用门板的,等等,人就骑在上面,企图渡向浦口。但已到12月中旬了,江水特别冷,那天夜里风浪又特别大,溺江而死者不计其数。王景渊主任见状,便对我们说:趁早离开下关,向燕子矶方向去找船。于是我们几个贵州老乡搭肩共行,费了很大劲才算到了燕子矶。在那里,我们在江边的小渔村里找到一只小渔船和一船夫。”
“我们以为有活路了,于是把船拉到江里,哪知突然小船上一下跳上几十个人来,小船即往下沉……”田兴翔说。当时算王景渊官职高,他说:“我先到对面的八卦洲叫副官开大船来接你们,你们先不要抢。”田兴翔等几位下官只好下船。
该船到江心时,这边岸上的散兵越聚越多,有人冲着王景渊开走的那船高喊:“把船开过来呀!”但岸上的人喊了一阵见无人回应,便端起机关枪就向小船射击。
田兴翔等一看渡江无望,便夹杂在其他逃亡散兵中向下游的芦苇滩乱窜。
“到13日中午,几十里长的大芦苇滩遍地都是散兵、乱马和逃难的老百姓。这时日军海军出现在江上,天上的日军战机也飞来了,他们从天上、从舰上,向我们芦苇荡狂轰乱射,芦苇顿时着火燃烧起来,我们这些逃兵,还有百姓,顿时被烧死的烧死,跳到江里的不是被淹死也是被敌人用机枪射死了……”田兴翔他们一起逃出城的贵州老乡此刻一下走散十来人,只剩下他和另外两人。他们躲在一个小山脚,既冷又饿,走投无路,只能等到天亮后再想办法。谁知黎明前,一队队日军扛着太阳旗到处搜寻中国逃亡守军,就在离田兴翔他们躲藏的几十米处,近百名刚刚逃来的中国军人恰巧被日军搜索队碰上,全部被枪杀。田兴翔等立即装死躺在芦苇里,这才幸免于难。
“不能再待下去了。”田兴翔说,无论如何要渡江过去,就是死在江里,也比被日军枪杀好。船找不到,他们便找来一只农民用的采菱盆——当地妇女们用来到池塘里采菱角的大木盆,又拣了两个散兵丢下的搪瓷饭碗作划水。
“下江时天已入暮,浑身又寒冷,不到半小时,一阵风浪吹来,我们被掀倒在长江里,一下失去了知觉……”田兴翔说,“等我醒来时,已是第二天中午,见太阳正射在我头上,再定神一看,发现原来自己连人带木盆被一片芦苇拦住了!命大啊!我想哭都哭不出声……”
田兴翔确实命大。他后来被路过的一位老大爷搭救了。
“一年多后,我才知道了当时我们103师官兵逃出南京后的一些情况:师长何知重也是死里逃生从下关到了武汉,副师长戴之奇是化装成渔民脱险的,但全师活下来的只有一千来人,其余六千人全都被日军杀害在下关一带。师部的‘军士训练队’四百多学员兵被俘后遭日军集体屠杀,只有一个中校队长蔡国祥和一个身中七弹的学员兵劫后余生。”
这支在南京保卫战中立奇功的“贵州军”,幸存的人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们,抗战胜利后在贵阳市三桥那儿修了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面刻上了在南京阵亡的连以上人员的名字,但建国后由于阵亡者是“国民党军官”的身份,这个纪念碑被拆毁了。13日发生在下关的大屠杀事件,需要靠当时少量的幸存者回忆,而有些幸存者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