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部分 论学
年出去,正常水平就能干个公务员了,当然,如果你太差,那我也没办法。
所以,这句话很少被后人提起,实在是吹牛的成分太大。看看孔子的弟子们,有几个学了三年就能当官的?
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在回到鲁国之后说的,因为这时候有冉有做季孙家的管家,算是能给师弟们安排一些工作,孔子才有这个吹牛的底气。后来孔子对冉有不满,估计也有抱怨冉有在安排师弟师侄们的工作方面不能令老师满意的因素。
四年大学,找不到工作是很正常的;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也是正常的;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就真的不容易见到了。
17.20(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孔子按照获得知识的方式,将人划分了层次。第一等就是生而知之,其实,生而知之不应该解释为生来就知道,没有人能生来就知道。生而知之解释成那种悟性很高,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学到知识的人;第二等是学而知之,就是通过主动向别人请教学习知识;第三等是学习没有主动性,实在没办法了才被迫学习的人;第四等最差劲,打死也不肯学习。
在孔子看来,古代的圣人就是属于生而知之者,因为他们那时候没有老师,都要靠自己去创造去领悟。
生而知之,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人的聪明程度是天生不同的,但是只要肯学习,就不会是最下等的。什么人打死也不肯学习?懒惰的人。所以,懒惰是万恶之源。
17.21(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喜欢古代,勤奋好学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在孔子的层次划分中,他将自己归在了第二类。孔子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天才,他从来都只是说自己“敏而好学”。在好学这一点上,孔子可以骄傲地说自己做得很好了,除了这一点,孔子从来都不敢自夸。应该说,在老年痴呆的症状出现之前,孔子一向都很谦虚中肯。
这当然是在教育学生,有的学生资质差些,或者毅力不足,因此怀疑老师是不是生来就比自己聪明,所以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于是孔子说,我也是后天努力的啊,大家只要好好学习,也会像我一样博学的。
天生不够聪明没关系,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
17.22(17.3)★★★★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上智与下愚可以有两种解说,两种解说都是正确的。
第一种解说,上智就是上等人的智慧,具体说就是君子的智慧,下愚就是下等人的愚昧,具体说就是下层老百姓。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永远聪明,老百姓永远愚蠢。如果这句话这样解说,那么这句话就是孔子晚年所说,这时候他对老百姓非常鄙视。
第二种解说,上智就是上面所说的“生而知之”的第一等人,下愚就是打死也不肯学习的第四等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上智洞察一切,怎么也忽悠不了;下愚脑子进水,说什么他们也不懂。
孔子的意思是哪一种呢?大概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也许,两种意思同时存在。
名人坚持己见,是坚定不移;凡人坚持己见,是冥顽不化。
17.23(7.21)★★★★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