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城门失火殃及无辜
    六月,黄河泛滥,洪水倒灌进洛阳城内,一片泽国。窦太后,也就是被曹节和王甫夺去印绶、幽禁在云台的窦武的女儿,终因忧愤交加而崩逝。曹节等人只想以贵妃礼下葬她,士大夫们极力要求跟桓帝刘志合葬。双方互不相让,一场丧仪之争戏剧性地演化成血腥事件。

    太尉李咸正在生病,坐在车上,拄着拐杖,对家人说:如果他们不答应把皇太后跟先帝刘志葬在一起,我今天就死在朝中。

    朝会上,所有士大夫都签字,同意窦太后跟桓帝合葬。

    奏章本来应该给皇帝看,但曹节、王甫看到士大夫们的奏章以后,在奏章上批复:过去梁皇后娘家犯罪,梁皇后都没能和皇帝合葬,而另外葬在懿陵;汉武帝黜废卫皇后,而和李夫人合葬。如今窦氏罪孽深重,怎么能跟先帝合葬?

    可士大夫们依旧不依不饶,李咸又上疏驳斥曹节他们的言论,说明窦太后跟梁皇后和卫皇后没有可比性,更主要的是窦太后当初册立刘宏,当朝皇帝陛下是她的儿子,皇帝怎么不拿太后当母亲?儿子不能舍弃母亲,臣子也不能贬黜君王。太后应该和桓帝合葬在宣陵,所有礼仪都按照太后丧礼办。

    到底是士大夫,一言中的。在以仁孝治天下的东汉王朝,刘宏不是不知道不让窦太后和桓帝合葬会给天下人留下什么样的口舌,甚至可能会危及到他的皇帝身份。

    想想当初还是窦武用青盖车将自己接进皇宫,皇帝不能翻脸不认旧情。

    曹节本还想不放手,但他想起曹腾留给他的两个字“等”和“忍”,告诫自己凡事不要做得太过,以免引火自焚。

    就这样,在城南废弃的老屋中停放多日的窦太后遗骸,终于享受隆重奢华的太后礼下葬。由当今皇帝亲自为窦太后举哀、斋戒,就连太学的学生们也参加了葬礼。

    窦太后葬礼过后,士大夫们似乎从刘宏身上看到希望。在窦太后和桓帝合葬的问题上,至少刘宏没有听从太监们的建议。

    他们认为刘宏已经亲政多时,而且少年才俊、聪明睿智、仁孝慈悲、明辨是非。是不是为陈蕃、窦武等人翻案的机会到了?应该进一步向太监们发起挑战?

    不知道是谁,认为窦太后并非病死,而是被曹节和王甫所杀。在洛阳北城墙写标语: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

    就是这句抒发胸中忧愤的话,几乎将整个太学连根拔起。

    刘宏震怒,曹节和王甫也被激怒。

    士大夫们感觉解气,可到底是谁干的?满朝议论纷纷,谁会将所有人无一遗漏地统统怨责?而且还说“天下大乱”?

    刘宏下诏着司隶校尉刘猛追查此案,缉拿真凶。

    刘猛属皇室宗亲,受照顾当上司隶校尉,没正经办过什么案子。查案不力,一个多月过去,还没查出个一二。

    刘宏震怒,将刘猛降为虚职、闲差谏议大夫,让外战、内战皆老手的御史中丞段颎取代刘猛。

    段颎有着强硬的军人气质,上次功封万户侯以后,一直留在皇城统领驻军,跟曹节文武搭档,很是合得来。段颎到任后,查出刘猛种种办案不力的证据,曹节要段颎将刘猛的不作为上报皇帝刘宏。刘宏一气之下,将刘猛降为左校。

    段颎接任,派御林军四处追捕所谓的案犯,折腾几天,没有抓到真凶。最后目光落在四面环水的雍丘之地,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曹操及十数个太学生,被举报以往种种好事之举,北门事件应该干得出来。

    御林军抓捕太学生和私学生上百人,曹操也在其中。

    段颎敢这么做,完全是曹节等授意。就是想要借此惩治太学那帮师生,告诉他们这世道还是太监说了算。

    段颎直接归曹节派遣,抓住谁能放掉,当然曹节说了算。曹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简介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目录 > 城门失火殃及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