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坎坷回归路
位蒙面人那样,有你想要的美好娇容,也有你想感受的神秘。但你永远不能看到它的真相,你只能想象,只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高度去理解。哲学没有明确的答案,没有划一的题解,需要自身领悟。
蔡邕再次联名太学众多学官一起上书,力邀郑玄前来太学授课,并表明:如果让太学的莘莘学子们与当世经学最高领学“经神”失之交臂,将是他们今生最大的遗憾!
曹节迫于皇帝和蔡邕等人的压力,勉强批复蔡邕的奏折:只允许邀请郑玄讲课三天,只给予少许财物,不能有任何名誉和政治待遇。派专车去东莱接郑玄,三天课程结束后,再由专车送回去,不得出现任何差错。曹节不是关心郑玄,而是关心郑玄来洛阳期间和受贬“党人”有什么联络。
郑玄继续讲述:既然道已经无穷大又无穷小,它怎么还要向自然学习?
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实际的存在,包括我们能看到的和不能看到的,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
自然包括一切!
自然一直存在,没有人类的时候它就存在,也许人类未来会不存在,它也会仍然存在。自然有让我们人类永远值得为之追求的神秘。在大到无所不包、无穷无际的自然中,蕴含着深刻的自然规律,这规律可以是我们能感受到的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可以是四季的更迭,可以是晴天和下雨的交换,可以是我们和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没有谁能违背自然!改变自然的规律!任何事情都有内在的联系,所有联系都归结于“自然规律”。
场上所有学生都沉寂,静静地听郑玄讲课,他们无法想象郑玄一路奔波劳苦过后,连休息都不被允许,讲完课就必须回东莱,这是对郑玄身体的折磨,更是对他精神的酷刑。他爱着洛阳,牵挂着四海,皇帝却不爱他,洛阳也不属于他。
从东莱到洛阳,遥遥两千多里。去接郑玄的车队在路上紧赶慢赶,每天八个时辰赶路,用了将近二十天,才找到郑玄的居住地。
蔡邕给郑玄怎样一封邀请信,使得发誓永不再踏上洛阳土地的他,踏上漫漫回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