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六章 南方天空最后一抹晚霞
,敢将哥哥毁詈?舍了你,如弃一鸟卵。如今教去边远处做探马赤,攻取坚城,受辛苦者。”

    有这样的旧怨,拔都当然不希望贵由上位。

    选举大会终于落幕,贵由不仅当上了大汗,还让全体蒙古人立誓,从此以后,蒙古大汗只在他的家族里产生。这相当于断了其他所有蒙古人的升天之路,破坏了蒙古人最古老神圣的习俗。贵由不管这些,他再接再厉,在二叔察合台死后,把手伸向了中亚。

    察合台原本把察合台汗国的汗位留给了长孙哈剌旭烈,贵由说:“儿子还在世上,孙子怎么能当继承人。”把汗位硬生生地夺走,给了与他交厚的察合台的儿子也速蒙哥。这种事,除了他的爷爷成吉思汗之外,他爸爸、他叔叔谁都没有做过,它会引起蒙古的内乱。

    贵由很干脆地死了,只当了一年多的大汗。

    这一次选举大会没有再召开,窝阔台的老婆乃马真和贵由的老婆斡兀立海迷失决定自己做当家人。这两个女人倒行逆施,很多蒙古人被活活气死,其中包括蒙古的开国宰相耶律楚材。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公元1251年。

    这之间,南宋方面发生了很多事,除了余玠的报复之外,太多的人和事都改变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蒙古人内乱,影响了前线的战局。

    余玠先是防守,公元1246年,蒙古军四路攻蜀,受阻于运山城(今四川蓬安县东地附近山地)下,蒙古四川都元帅汪德臣部惨败,汪德臣的弟弟汪直臣被击毙。两年之后,蒙古军企图从藏地南下,迂回攻宋,余玠派俞兴西征,大败蒙古军于大渡河畔。

    随后余玠主动进攻,收复了蒙古军在四川最重要的据点兴元(今陕西汉中),将战线推进至接近原蜀川外围的防区。

    局面大好,突然就倒。余玠的好运终止于首相郑清之的病逝。郑清之欣赏他,信任他,他可以在蜀川大展拳脚。郑清之死了,一条锁链从临安横越千里套到了他的脖子上。

    新上任的首相谢方叔早就看他不顺眼,天天在赵昀的面前碎碎念,说余玠专制一方,有不臣之心。时间长了,加上之前蜀川吴曦的叛变,哪怕没有证据,赵昀也对余玠起了疑心。

    赵昀召余玠到临安自辩。余玠惊怒交加,在动身之前病倒,最终忧愤而死。也有另一种说法,他是服毒自尽。

    余玠死了,“蜀人莫不悲之”,临安却无动于衷。接任的余晦快马加鞭来上任,大力清除余玠亲信,以达到首都对四川的管制。州西路安抚使王惟忠,被诬以通敌罪杀害。不久,宋廷又追削余玠官秩,使这位忠臣的死后也被算账。

    然则,余玠首创的山城守蜀之法无可动摇,尤其是钓鱼城,它被扩建了,变得更加完善,尤其是城内的水井达到了九十二口,绝对不会有水源问题。

    这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南宋的生存带来巨大的依托。与之相比,孟珙的成绩仍然要更高一筹。蒙古军奉行的先蜀川后江南的战略,以及余玠在蜀川的成功,让京湖地区的压力骤然减弱,孟珙不再防守,而是主动出击。

    孟珙收复了襄阳、郢州、荆门军、光化军等重镇,使原岳家军防区的前沿阵地复原。时机大好,孟珙希望临安能支持他,派重兵驻扎襄阳,巩固赵宋的根本重地。可惜,赵昀在临安城里考虑了一下,还是蜀川、两淮更重要吧,毕竟京湖已胜利,那边在防守。

    于是不派兵。

    孟珙无奈,只能再一次专注于防守。公元1240年左右,河南境内的蒙古军调动频繁,在边境线耕种屯粮,积木造船,目标直指荆襄。

    孟珙有吴玠的遗风,防守时更注重突如其来的攻击。他悄悄派兵进入河南,数道并进,有的去毁掉蒙古军的粮库,有的去烧蒙古军的造船厂。几路人马同时发动,每一路都大获成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如果这是宋史(拾)·南宋卷3·大结局简介 >如果这是宋史(拾)·南宋卷3·大结局目录 > 第十六章 南方天空最后一抹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