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十七章 楚帝桓玄
元显所容,因此打算借桓玄之手除掉元显,然后再找机会灭桓玄。故此刻他不愿与桓玄交手。恰好桓玄派了牢之的本家舅舅何穆来说降,牢之之子刘敬宣、外甥何无忌和参军刘裕等人反对,但刘牢之主意已定,遂派刘敬宣去向桓玄请降。桓玄虽然打定主意要灭掉牢之,表面上却不露声色。不仅盛宴招待刘敬宣,还请他一起欣赏自己收藏的名画,又请刘敬宣当自己的谘议参军,十分亲热,刘敬宣也变了主意,于是收降刘牢之顺利办成。

    解决了司马元显手下惟一拥有强兵可以对抗的刘牢之以后,桓玄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进到都城之下。元显赶紧退往宫中,桓玄命部下提刀边追边喊:“放下武器!”元显兵卒立刻纷纷溃逃,元显亦被活捉。桓玄大摇大摆进入建康,被任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荆、江三州刺史,假黄钺。桓玄大权独揽后,杀了元显、尚之等人,又把道子发落到了安成郡。

    桓玄的权位越高,野心也越大。新的目标乃是篡位称帝。实现这一野心的惟一威胁还是掌握北府兵的刘牢之,他必须夺了牢之的兵权。于是,桓玄任刘牢之为会稽内史。牢之知道兵权解除将大祸临头,马上与儿子刘敬宣商议对策,敬宣主张立刻发兵袭击桓玄,牢之犹豫不决,去问刘裕,刘裕说:“当初将军以劲卒数万而望风降服,如今桓玄刚刚得志,威震天下,人心归附于他,你怎么打得过他呢?如你要打,我也只有回京口去当百姓了。”牢之知刘裕不赞成,又召集僚属商议,参军刘袭站起来说:“天下最不能干的事就是犯上作乱,将军往年反王恭,前些时反元显,今又要反桓公,一人三反,还能在世上做人吗!”说完,头也不回,大步走了出去,其他佐吏也多散走。牢之见人心已散,害怕起来,忙派敬宣去京口把家小接来,约期至而未归,牢之以为事情败露,敬宣已被桓玄所杀,想想往后日子难过,就找了根绳子,往脖颈上一套,两脚一蹬,自杀了。不久敬宣就回来了,见此情景,只好逃走。

    桓玄灭了刘牢之后,又杀了北府将领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孙无终等,并提拔一些北府后起将领如刘裕等作为他的爪牙,以使北府兵效忠自己。至此,桓玄觉得再也无人能奈何于他,便开始为所欲为。刚进建康的时候,他一度做了些罢黜奸佞、拔擢俊贤的事,曾使建康士民满怀希望,以为可以过一段安定日子。没想到桓玄立足稍稳,便原形毕露,奢豪纵逸,政令无常,根本不把安帝放在眼里,甚至克扣安帝的车马衣食,使安帝几乎挨饿受冻。因此,朝野内外很快就对桓玄大失所望。

    到了九月,在亲信大臣的劝进之下,桓玄又让安帝册命自己为相国、楚王,加九锡。至此,他离称帝已是只差一步了。

    到十一月,桓玄不光用上了天子的礼乐,而且将自己的老婆由王妃改称王后,世子改称太子。还让亲信起草了禅位诏书,然后逼着安帝抄写清楚。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桓玄遂于十二月正式即位称帝,建国号为楚,改元永始。封晋安帝为平固王,迁往浔阳。

    当了皇帝以后,桓玄的表现越发不得人心。他学前人的样子,亲临听讼观断案,却不分罪行轻重,一律释放。出行时,碰到拦住乘舆行乞的人,还时常给点衣食,以示新皇帝恩惠。他对奏事官吏特别苛刻,如果发现奏章中有一个字不合字体或语辞错误,必加惩罚,以示新皇帝聪明。他小事如此细致,大事却一点不抓,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政务,致使许多重要奏章堆积在桌上。他又特爱游猎,有时竟一日数次外出。他还别出心裁,迁居东宫,为了修缮东宫,又大兴土木,而且督迫严促。他的种种作为,使得朝廷内外怨声载道,反对的人越来越多。

    刘裕早就想讨灭桓玄,见时机成熟,便与弟刘道规及亲信骨干刘毅、何无忌、王元德、王仲德、孟昶、檀凭之、诸葛长民等密谋起兵。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皇帝全传简介 >中国皇帝全传目录 > 第五十七章 楚帝桓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