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孝武帝刘骏
一、诛弑父兄即皇帝位
刘骏,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生于元嘉七年(公元430年)秋八月。6岁时立为武陵王,食二千户。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杀兄刘劭,即帝位。
刘骏自幼不得父皇的宠爱,故一直被授以外职,未任京官。10岁,被任为湘州刺史,又先后任南豫州刺史、雍州刺史。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刘骏19岁,改授徐州刺史。后任兖州刺史、江州刺史等。元嘉三十年,当太子刘劭伙同刘濬谋反,演出了一幕子杀父的丑剧时,他正在远离京师的五洲讨伐“蛮”人。由于他手握重兵,而且又是文帝刘义隆的第三子,不管是从实力上看,还是从兄弟次序来看,都是当时决定时局变化的重要人物。
刘劭深知刘骏对他的威胁,密写手书,令当时正在刘骏处咨询军略的沈庆之将其杀害。沈庆之来到军府门外,求见。刘骏已猜知其谋,非常害怕,托病不见。沈庆之不由分说,推门而入。见到刘骏后,出示刘劭手书。刘骏见难以逃脱,不禁双泪横流,请求入内与母亲诀别,然后一死。沈庆之见状,忙将自己欲保刘骏讨伐刘劭之意全盘托出,刘骏听说,忙收泪起身再拜,说:“家国安危,皆在将军。”当下二人计议已定,起兵讨伐刘劭、刘濬。沈庆之马上下令,内外勒兵,严阵以待。刘骏又倡议四方藩镇共同举义。一日,刘骏与众僚佐计议起兵之事,府主簿、刘骏心腹颜竣认为:“今四方未知义师之举,刘劭据有天府建康,若举义诸军首尾不能相应,则非常危险。宜待诸镇协谋之后再举事不迟。”沈庆之听罢,脸色一沉,厉声喝道:“今举大事,而黄头小儿皆得参与,怎能不败!宜斩其首!”刘骏见状,忙令颜竣向沈庆之拜谢认错,沈庆之这才稍稍解怒,对颜竣说:“君只负责笔札之事吧。”刘骏当下决定,军务悉由沈庆之负责。沈庆之为著名战将,在他的指挥下,几天时间里,举兵事宜全部准备停当,人们皆惊叹,称其指挥的是一支神兵。
一切就绪后,刘骏正式宣布誓师举兵。其手下有名将沈庆之、柳元景、朱修之等,又令颜竣总录军府内外。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与雍州刺史臧质、司州刺史鲁爽也同时举兵响应。
刘骏率军来到他的大本营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后,令颜竣移檄四方,历数刘劭之罪,号召四方举兵讨逆。州郡接檄文后,纷纷响应,四方兵起。南谯王刘义宣派臧质引兵至寻阳,与刘骏共同行动。四月,大将柳元景统宁朔将军薛安都等12支军从湓口出发,接着,刘骏与沈庆之率军从浔阳直指建康。
刘骏大军声势浩大,一路上朝廷命官纷纷归降。自浔阳出兵以来,刘骏便重病在身,不能会见将佐,不论在陆路之室还是水路之舟,惟有心腹颜竣可以入见。颜竣忠心耿耿,将刘骏拥于膝上,精心照料起居。刘骏病势沉重,不能决事,凡内外军政大事需请示者,皆由颜竣决断答复,另外文教书檄之类也皆出自颜竣之手。颜竣还扮成刘骏,于每日晨昏去文帝灵前痛哭,故上至将帅,下至护卫甲士,皆不知刘骏病重,军心稳定,士气高昂。
大将柳元景经验丰富,知所率部队舟舰不坚,不利于水战,乃从陆上挺进,不久,大军至建康城外军事要冲新亭,依山筑垒。刘劭亲自督战,指挥水、步军合精兵万人,猛攻新亭。柳元景军人人上阵,奋勇杀敌,刘劭军败,狼狈逃归宫中。
接着,刘骏大军进驻新亭,刘骏正式即皇位,大赦。任命刘义恭为太尉、录尚书六条事、南徐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为中书监、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随王刘诞为荆州刺史,藏质为江州刺史,沈庆之为领军将军,萧思话为尚书仆射等,讨伐刘劭有功者,一一加官封赏。
五月初,大军攻克朱雀航,朝廷文武将吏纷纷争相出城投降,萧斌令所统帅队伍解甲归降。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