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九章 高帝萧道成
    一、建功立业谨慎守成

    萧道成,字韶伯,原籍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人。东晋初年,其高祖萧整率家南迁江南,在晋陵武进县(今江苏常州)定居下来,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萧氏家族。据称,萧氏先祖为西汉相国萧何,萧道成是萧何第二十四代孙。所以他的父亲萧承之算是刘宋的外戚疏属,由于宋武帝刘裕的继母为萧氏,故萧道成父亲得以在刘宋为官,且因军功屡迁。萧道成也由此走上了通往帝位的坎坷之路。

    公元465年,南朝宋明帝在前废帝刘子业被弑后即位,统治集团内部立即爆发了一场大混战,一方是以晋安王刘子勋为首的孝武帝系诸王,另一方是以明帝为首的文帝系诸王。四方州郡大多举兵应晋安王刘子勋,明帝势单力薄,形势危急。

    此时的萧道成步步高升,到明帝初年,已官至右军将军。经过多年征战的锻炼,他不仅具备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指挥才能,而且成为了一名目光远大的谋略家。在宋皇室内部爆发的这场大规模混战中,他审时度势,坚定地站在明帝一边,被授以辅国将军,前去讨伐叛军。明帝平定四方之乱后,萧道成与其他忠于明帝的将领迅速崛起,成为国家的重臣藩将。

    泰始三年(公元467年),萧道成任南兖州刺史。泰始六年(公元470年),接到朝廷调令,要他回京任黄门侍郎、越骑校尉。萧道成知道明帝近来越来越猜忌诸王和大臣,如遵命回京,大祸可能会接踵而至;如硬不遵命,明帝更要猜忌,必以谋反罪名讨伐,其祸也不远了。冠军参军苟伯玉为他出谋,要他派数十骑入北魏境内,安置标榜,引诱北魏注意,再以边境紧张为由,争取继续留任。萧道成按苟伯玉的建议去做,北魏果派数百游骑沿边境巡行。萧道成将边境吃紧的消息上报朝廷,明帝果命其恢复本任。

    忽有一日,萧道成接到报告:明帝派吴喜率军前来。此时,明帝病情加重,为保幼主,已杀了在世的几个兄弟,其他有影响的重臣也是朝不保夕。吴喜率军来,必是凶祸!正在他焦虑之际,又接到报告:吴喜已到。他忙问:“吴喜的将士也来了吗?”回答却更令他惊疑:“不知何故,只有吴喜来赐皇上亲封银壶酒。”正在他惊疑不定时,吴喜进来向他赐酒。看着银壶,萧道成怎么也不肯喝,吴喜忙将皇上试探之意告诉他,并先饮一杯酒。萧道成见了,才安下心来,设宴款待吴喜,请他回京多多美言。

    不久,萧道成又得到一个消息:吴喜被杀,朝廷又召他回京。部下闻讯,纷纷劝他不要进京。萧道成这次却显得非常镇静,对部下们说:“诸卿都不明白事理。主上自诛诸弟,是因为太子稚弱,作万岁后计,与他族无关。我惟应速速出发还京,事缓必被怀疑。今主上骨肉相残,自非灵长之运。祸难将兴,正需卿等出力呢。”说服部下后,萧道成不带一兵一将,火速赶回京师。明帝见他如此,才打消了对他的怀疑。故至明帝去世,萧道成都安然无事,太子即位后,还受遗诏参与机要。

    元徽二年(公元474年)五月,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举兵反,直逼京师。朝廷重臣齐集中书省议事,众人皆愁眉不展,退敌无策。只有萧道成说:“昔日讨伐叛逆者,皆因行动延缓而致败,刘休范必会接受以前的教训,乘我不备,轻兵直下。今应变之术,不宜远出,若某支偏师失利,必会大沮众心。因此,宜屯兵新亭、白下拒敌,坚守宫城、东府、石头城,以待贼至。刘休范率一支孤军远道而来,军需粮米不继,求战不得,自然瓦解。我请求屯兵新亭以挡其锋,征北守白下,领军屯宣阳门为诸军节度。诸贵安坐殿中,我必然破贼解围。”说完,索笔同坐者下议,众人签名注“同”,萧道成的建议被一致通过。独有中书舍人孙千龄因私下与刘休范通谋,建议:“宜依旧遣军据守梁山。”萧道成一听,正色道:“贼今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皇帝全传简介 >中国皇帝全传目录 > 第一百三十九章 高帝萧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