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惑”的失败境界
迷惑二字,已经连构成一个固定的词组,现代人已经很少将其拆开来使用。
但是迷与惑,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迷字由“米”字和走之形的人生道路所组成,表示的是米字之路,是人生所面临的外界机会的选择。而惑则是发生在当事人的心中,由“或”字和“心”字所组成,也就是不再一心一意,而是心事浩茫连广宇,内心纷乱如麻、毫无头绪的意思。
迷,是迷失于外在。惑,却是迷失在自己的心里。
人生之路,诱惑频仍,金钱美色,都足以让人迷失。但这种情形并非是心境的迷失,只不过,在当事人的内心深处,他的价值观念本是以金钱美色为主体的,所以遇到金钱美色就失陷自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惑却截然不同,惑是指当事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仍未确定。它仍然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生价值观念之间作取舍,这一状态表现为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是青春期年轻人特有的矛盾心境。
迷,另有深陷之意,所谓的“执迷不悟”是也。比如说武则天时代,为了打击李氏皇族的势力,武则天重用平民起家的酷吏。如果不是朝代易替,这些酷吏们终其一生也未必有机会登上高位。他们也明知道武则天用他们的目的,他们不过是走狗,是鹰犬,一旦达到目的,他们就会第一时间被抛弃。这些人是以有限的生命换取功名富贵,所以表现得异常残忍。
酷吏中最残忍的,莫过于来俊臣,他刚一到任,就在大门上写道:“被告之人,问皆称枉,斩决之后,咸息无言。”意思是说,被人告发的人,没有一个不喊冤枉的,但一刀切掉你的脑袋,你就再也不吭声了。这等于是向李氏皇族发出的决战宣言,明知你是冤枉的,但要的就是冤杀你,暴政之下,谅你也无话可说。有人看来俊臣如此凶蛮,就在门上也写了一句:“你不要凶蛮,数数你的日子还剩下几天。”来俊臣看到门上的字,立即提笔写道:“一天就够了。”
对于来俊臣来说,他的心中是没有是非黑白公平等诸多概念的,他认同的就是弱肉强食,认可的就是血腥杀戮。他认为这个社会的法则就是如此,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这个价值观在他心目中是极为牢固的。所以,虽然他执迷于此,但心里却从未迷惑。所以当来俊臣作恶多端,群臣忍无可忍的时候,武则天就让另一个叫周兴的酷吏来审理来俊臣的案子。周兴此人更是阴诈,他事先不说来俊臣已经被“双规”了,反而热情地请来俊臣喝酒,席间问:“我有个难题,正在审一个犯人,可是他抵死不招,该当如何是好?”来俊臣哈哈大笑,说:“这有什么难的?你弄一只大瓮,让受审之人坐在瓮里,下面生着炭火,慢慢地烘烤,不管你问他什么,没有不招的。”周兴大喜,就立即搬来一只大瓮,下面生上炭火,然后说:“现在你被指控谋反,不管你招还是不招,先进瓮里再说。”这就是成语“请君入瓮”的来由。
相比于迷的状态,处于惑状态的人,却是全无主见,六神无主,简直是动辄得咎,处处碰壁。
晚清年间,有一个名武旦叫余庄儿,色艺双绝。光绪皇帝对他欣赏备至,就将其召至宫中,宠爱有加。有一天,余庄儿在宫内演完《十粒金丹》后,还没有卸妆,光绪皇帝便召他到内殿,亲热地挽着他的手,让他坐在自己身边,光绪对隆裕皇后说:“此人可称是文武全才。”可是隆裕皇后讨厌余庄儿与光绪并肩而坐,认为光绪此举有失人君之望,就将此事告诉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生气了,就要追究此事。
光绪皇帝畏惧慈禧如畏虎,惊恐之下,就将事情全都推到了余庄儿身上。他居然以余庄儿所佩带的倭刀是真刀为名,按大清刑律,以御前持械的罪名将余庄儿赶出了宫,并让侍卫将余庄儿押送刑部。余庄儿悔之不迭,就重金贿赂刑部官员,刑部也知道余庄儿冤枉,就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