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二十而冠”与“十五而笄”
    我们看古书的时候,总能看见形容青年男子是“年方弱冠”,形容青年女子是“年已及笄”,这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士族青年男子,在年满二十岁时要加冠,并举行加冠仪式,这就是“冠礼”,也叫“束发”,表明该男子已成年。

    正因为二十而冠,所以称“弱冠”。

    上古的妇女一般不戴冠帽,但有很多种头上的饰物。礼制规定“十五而笄”,是说女子到了15岁后,就要把头发盘在头顶上,用一块黑色的巾帛包裹住头发,再插上笄、簪,加以固定。这种仪式表示女子自此成人,可以出嫁成家了。

    “年已及笄”就是说,这个女孩子已经够十五岁了,能嫁人了。

    商周贵族已婚妇女的头饰较多,除去各式笄、簪以外,还有假发制作的“副”、“编”、“次”等发型装饰品。

    在这小小的女子头饰上,也显出当时严格的宗法礼仪制度限制。当时的公候夫人们戴上假发后,再插上顶端有珠、玉等垂饰的发笄。他们的发笄上可以缀上六件玉饰。士大夫的妻子们只能使用有一两件饰物的笄。平民百姓自然更不用说了。

    说到了头饰,就再提一句服装。商周时期的妇女服装只有一种长衣,这是一件上下连成一体的长袍。自脖颈以下至足踝全被它遮掩住。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知道点中国文化简介 >知道点中国文化目录 > “二十而冠”与“十五而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