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心学泰斗王阳明
    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今属浙江)人,因为他曾经筑室于绍兴阳明洞中,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被称为阳明先生。在我国古代诸多思想家中,王阳明是很特殊的一位。他是哲学家、教育家,却又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名将。在印象中,满口子曰诗云,摇头晃脑的老学究形象,和战场上壮怀激烈、身先士卒的名将形象相差太远了吧!即使中国历史上最书生气的儒将,羽扇纶巾、挥斥方遒、指挥若定,也绝没有王守仁这般是真正的大学者、大思想家的。

    王守仁的故事很有趣,史籍中提到,他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一个异人摸了摸他的头,替他改成“守仁”这个名字,于是就能开口说话。从这时候起,他就是个孩子王,常玩带兵打仗的游戏,同时也常保护弱小的孩子,拥有相当的声望。他的这些表现,让当时人在他身上丝毫也看不出有多少哲学家的影子。

    长大后,王守仁步向了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他一面任侠,一面热衷于弓术及兵法,也努力于文学,终于在科举中及第而做官。由于他反对恶名高涨的宦官刘瑾,在受了四十大板之后被流放到了贵阳。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以边境知事的身份努力为政,甚至连被捕的盗贼都慕他的名,对其感恩戴德。正是在这里,发生了哲学史上有名的“龙场顿悟”事件。王守仁本来是对程朱一派的学说死心塌地的,这一顿悟不得了,让他感觉到了程朱理学太僵化了,没什么意思,于是转而攻击起它来。在与程朱理学唱反调的过程中,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虽然属心学一派,但水平却超过了以前的心学大师陆九渊,并且是集心学大成,影响了好几代人。

    明朝前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明中叶后,由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思想家感到有必要在哲学思想上变换新的形式,用以维护明王朝的反动统治。这是王守仁心学产生的背景。

    王守仁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王守仁还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在王守仁看来,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心即理”。比如,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王守仁却认为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这就是他所谓的“良知”。王守仁主张,要认识“理”,即所谓“知良知”,其途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会先验的伦理道德观念。他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为善去恶,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王守仁也和朱熹一样,把“人欲”看作“天理”的对立物,认为由于先天的“良知”受到了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动,因此,他竭力宣扬“去人欲,存天理”,只要人们体会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灭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王守仁的心学,归结起来,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消除一切反抗的念头,从心底深处服从封建统治。

    王守仁的学说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与程朱学派对抗,影响很大。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和《大学问》,在当时都很受欢迎。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后来他的学说还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守仁一生中另外一件很重要的是,就是平定了“宸濠之乱”。刘瑾被打倒后,王守仁作为忠臣重被重用。正在这时,南京的宁王却起兵造反了。也是天意要王守仁成为一代名将,宁王造反给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建功机会。宁王家乃是明朝有势力的皇族,拥有以南昌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的广大领地,亦自夸有七万军队的富强。第五代宁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知道点中国名人简介 >知道点中国名人目录 > 心学泰斗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