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英主康熙帝
军没有给他们以喘息之机,又打败了他们。在此情形下,清方主动让步,与沙俄签定了平等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此,中俄黑龙江边境保持了一个半世纪的安定局面。
清朝中央同西藏一直保持着君臣关系。早在1653年,达赖五世就接受了顺治帝的封号。又册封了和硕部的最高领袖为顾实汗,并通过他间接地统治西藏。然而,顾实汗死后,西藏政局不稳。准噶尔军队攻入西藏拉萨,和硕部在西藏75年的统治被推翻,康熙帝对此不能坐视不管。于1718年,他调兵入藏,攻打准军。但由于轻敌,大败而归。当年,他又任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并下诏确认格桑嘉措为真喇嘛,决定护送他进藏。这一次,康熙帝非常谨慎,经过充分的准备,于第三年才采取军事行动。行动顺利,取得全胜,西藏光复。这说明康熙帝进军西藏的决定是正确的。
康熙帝对官吏的选拔,极为慎重。在清廷当官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给法国国王的信中说:“皇帝为了选拔重要官员,尤其是各省巡抚所费的苦心,以及为了监督他们的行为而费的心机,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这是一个外国人说的真心话。
康熙帝非常注意严惩贪官。他对贪官深恶痛绝,一旦发现,必加严惩。他说,犯别的错尚可宽恕,贪官之罪绝不可宽。因为不加严惩,不能起到警诫作用。一次秋审,他就亲自勾决了一批贪污要犯,以儆效尤。对一些封疆大吏,他要求更严。如陕西巡抚穆尔赛贪赃枉法,他说,对这样秽迹显著的要犯,不用重典,何以示惩,应立即处死。从1681年起的25年里,他惩处的总督、巡抚一级的贪污分子,就达26人。康熙帝严惩贪污分子,对贪污行为起到了很好的遏制作用。
与此同时,康熙帝也特别重视对廉吏的奖励。他说,治理天下应以惩贪奖廉最为重要。贪婪者惩,以一儆百;廉洁者奖,以一劝众。什么是清官呢?他认为,选拔官吏,一定要德胜于才,这是最可贵的。这种德胜于才的清廉之士,就是清官。为了使官吏廉洁成为一种风气,他一再下诏让在朝各官推举清官。他自己也亲自表彰了一批清官。著名的有山西的于成龙,说他是“今时清官第一”。康熙帝慎选官吏,惩贪奖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康熙一朝,政治比较清明。
康熙帝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他崇尚节俭。说到自己的衣着他说:“我自从即位以来,办一切事,都提倡节俭。我身上穿的是普通的衣服,脚上着的是一般的布袜。”其实真是如此。还是那个法国人白晋,在给法国国王的信里写道:“他喜爱简朴,甚至在他的衣着和他的一切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他在位60余年,始终爱惜物力,提倡节俭,并身体力行。由于他的提倡,官场有节俭的风气。这对于追求奢侈的腐败官风,有一定的警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