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相管仲
使齐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势。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国家。他对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挟天子以命诸侯,从而巩固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对内实行改革,发展工商渔盐冶铁,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的好坏分出等级来征收租赋。“作内政而寓军令”,寓令于民,扩大了齐国之兵源,增强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为了加强统治力量,管仲说服齐桓公举贤任能,制订选拔人才的制度,士经3次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即上卿助理。他还将齐国分为15个士乡和6个士商乡,各司其职,治国之道。
管仲认为礼、义、廉、耻是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称为“四维”,“四维不张,国乃死亡”。
管仲得以名列高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后人曾总结他的思想,并假托其名,写的《管子》一书。
《管子》一书是先秦典籍中保存我国古代经济思想资料最为丰富的著作。现存的《管子》一书,是西汉末年间刘向从他所收集的564篇中删除重复而编辑的,后又遗失10篇,实际仅剩76篇。
《管子》一书从政治、经济到意识形态领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提出了管理国家,统治人民的理论和原则。“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管子》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他主张“令顺民心”,认为“授有德”,“务五谷”,“养桑麻,育六畜”,是实现“国安”、“食足”、“民富”的主要途径;认为“政之室也”是对百性“予之为取”,“量民力”、“不为不可成”,强调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分工,使民各为其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