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秦腔
来十分 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 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 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 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 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 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 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 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 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 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 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猛然发现了自己 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 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 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导演是老一辈演 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定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 同台。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 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 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寺庙里有 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 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 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 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 高趴满窗台的孩子。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 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 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 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 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 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 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 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 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 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 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 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 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 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 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 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台下就乱 了,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喊后边的为什么不说最前边的立着;场 外的大声叫着亲朋子女名字,问有坐处没有,场内的锐声回应快进来;有 要吃煎饼的喊熟人去买一个,熟人买了站在场外一扬手,“日”地一声隔 人头甩去,不偏不倚目标正好;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 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贾平凹散文精选简介 >贾平凹散文精选目录 > 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