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文化敏感带
t;作家的文字资格quot;、quot;名人的认错态度quot;等等不留余地的恶性事端了,幸好这位作家没有再去理会。这件事,说到底,仍然是一个技术细节问题,而它一被点燃,就快速地吸引大量视线,并烧燎到人格部位。这个程序,一再重复于不同的事件,不能不让人惊心。

    说了这些实例之后我想归结一下。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大题目。人们在兵荒马乱中企盼文化,在世俗实务中呼唤文化,在社会转型中寄意文化,都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定位和精神路向。它会有许多细部,但任何细部都没有权利通过自我张扬来取代和模糊文化的整体力量。

    一个民族,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思考层面和创造层面上,那它的复兴已有希望;反之,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匠艺层面和记忆层面上,那它的衰势已无可避免。

    世纪之交,大家都在期待文化的声音,但听了几年,文化都在为不知所云的细节而争吵。终于不耐烦,吵去吧,大家起身走了。没有文化的大家,留下了没有大家的文化。

    鲁迅说,一个中国孩子,要学会几千个基本汉字,再学会把笔画繁多的难字准确地填到一个个方格中去,得花费一二十年时间。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顺着鲁迅的计算把这笔账做下去:这个人需要背熟历代诗词,通晓音律平仄,至少也得一二十年吧;掌握文史细节更麻烦,这是一个漫无边际的大海,没有三四十年出不来。当然会有不少人半途逃逸,像孔乙己,知道了茴香豆的quot;茴quot;字有四种写法就喝酒去了;像那个绑匪,学会了一笔好古文就谋财害命去了。坚持下来的总该有资格谈文化、写文章了吧,那也应该是七八十岁高龄了,而且还没有来得及接受其它一切正规教育。不知这么一笔年龄账,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当然,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还是要学,有名的古诗还是要背,顺便学点平仄也不坏,语法上的问题还是要引起注意,但是,中国文化的荣辱边界不能仅仅停留在这里,它还有更大的事情要做。我们学问不深,知识不广,却也懂得要为它失落多年的高贵内质招魂,而不能听任它继续沦于琐碎和庸常。

    反过来想,如果中华文化再经过几年调教,吓得作家们再也不敢随意谈古诗了,吓得导演艺术家们躲进书房学平仄去了,真正有点知识的人又被调教得目不斜视、足不出户了,那么,社会上在畅谈文化的会是谁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霜冷长河简介 >霜冷长河目录 > 文化敏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