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主人公没落心情,用阴暗的色彩。衣饰,
室中布置,亦都如此。房屋是幽暗的。
四、前半之背景在大都市,热闹的兴奋的。后半是都市之
阴暗面或山中避暑别庄。
五、插入之音乐,亦复如此。
六、最后一章,在亢奋中仍有没落的心情,故资产阶级之
两派于握手言和后,终觉心情无聊赖,乃互交易其情
人而纵淫(吴与赵在庐山相会)。
将这quot;提要quot;的内容和现在的比较,可以发现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原quot;提要quot;除了着重写交易所中的投机狂和工厂罢工外,还计划用一些笔墨来写与各次交易所的交锋有密切关系的战争形势的变幻。原quot;提要quot;中资产阶级两集团间的明争暗斗更为激烈,甚至企图采用绑架、暗杀、通缉等手段,但最后却在共同对付共产党的默契下又握手言和了。原quot;提要quot;中的罢工斗争有三次,第三次又是赵伯韬鼓动起来的,这也与中的不同。原quot;提要quot;还打算比较细致地写写立三路线指导下的工人运动,写指导工人运动的地下党员,其中有奉行立三路线的,也有反对立三路线的,也有守中立的,因此造成指挥混乱,没有全盘计划,结果是罢工失败了。”提要quot;中的人物也比中的多且广泛,有军火买办、政客、大地主、失意军人、报馆老板、航商、矿商、恶霸、流氓之群,以及左翼作家和青年等等。quot;提要quot;中有些人物的活动也大大增加,如张素素等。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恋爱关系)也更加复杂。不过从quot;提要quot;看,重要人物屠维岳却没有亮相,只笼统地提到有资本家雇用的工贼。冯云卿、冯眉卿父女俩的故事也没有提及。大概在拟定quot;提要quot;时,这几个人物在书中的重要性还没有在我脑中完全形成。另外,在原quot;提要quot;中我还初步确定书名为《夕阳》(或《燎原》、《野火》),并且作了形象的说明。但使我奇怪的是:原quot;提要quot;中却没有提到农村的动乱。这显然是个遗漏。因为我清楚记得,在写最初的分章大纲时,关于怎样表现农民暴动,包括曾沧海头上顶了一本淋过尿的《三民主义》等等细节,很费了些斟酌。小说开头写吴老太爷从双桥镇逃来上海,这就带出了当时农村的动乱和所谓quot;匪患quot;。后来吴荪甫在交易所和工厂两条战线上的苦斗,又与农村的动荡密切相连:如家乡财产的损失,农民的赤贫化,农村蚕丝业的衰败对丝厂的影响等等。这些,我都准备在小说中从正面或从侧面加以描绘的。关于红军的活动,我记得在分章大纲中原定双桥镇将被红军游击队攻占两次,第一次在小说的开头(即第四章所写的),第二次在小说的末尾,而且第二次使得吴荪甫在双桥镇的家产荡然一空。
总之,的初步计划,还是雄心勃勃的,虽然不再是城市——农村交响曲,却仍旧想使一九三○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
但是,当我提笔要根据分章大纲写成小说时,就感到规模还是太大,非有一二年时间的详细调查,有些描写便无从下手。而我却无法储备一二年的生活费以便从事详细的调查。而且关于军事行动的描写,即使作了调查也未必能写好,因为我没有在部队中工作(即使是政治工作)的经验。于是就有再次缩小计划的考虑,彻底收起那勃勃雄心。
不过,我真正下定决心缩小计划,还是在写完了前几章的初稿之后。那时接连发生了几件事,又打乱了我的写作时间表。
一九三一年四月下旬,泽民和琴秋要去鄂豫皖苏区了,他们来告别,谈到秋白在四中全会后心情不好,肺病又犯了,现在没有工作;并告诉了我秋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