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学习鲁迅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精神
放运动(甚至帮助别的被奴役的民族),不畏艰险,以身殉之的英雄气概。这在当时,起了鼓舞革命派的士气的作用。

    同一时期,鲁迅又翻译并印行了《域外小说集》。这个短篇小说集是继续《摩罗诗力说》的主旨,介绍了俄国、北欧、波兰等国的反映人民痛苦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作品。这是第一次把反映被压迫的人民和被奴役的民族的叛逆和反抗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其用意和《摩罗诗力说》是相同的。

    三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域外小说集》在当时是旷野的呼声;此后十年间,世界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苏联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而且由于中国本身的社会矛盾在激化,阶级斗争在发展,爆发了震撼中国社会的quot;五四quot;运动,并接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鲁迅属于quot;五四quot;运动的左派。他十年前提出的要求人们思想解放,扫荡一切锢蔽人们耳目的旧传统、旧文化,和被压迫人民与被奴役民族都得到解放的革命呼声,在这时候不再是旷野的呼声而引起了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热烈响应。

    在这时期,鲁迅翻译、介绍世界进步的文学,其数量也比过去多得多了。重点仍在反映被压迫人民和被奴役民族的痛苦和斗争。十年前,《域外小说集》在东京和上海两地各只卖出了二十册,现在,范围扩大而数量增多的新译的世界进步文学作品的读者,就不是以千计,以万计,而应该以十万计了,其影响之深远是空前的。

    鲁迅当时主张文学应当quot;为人生quot;。他认为十九世纪以来的俄国文学quot;就是为人生的,无论它的主意是在探究,或在解决,或者堕入神秘,沦于颓唐,而其主流还是一个:为人生。quot;(:《〈竖琴〉前记》)他当时翻译介绍的安特莱夫和阿尔志跋绥夫就是两个quot;堕入神秘,沦于颓唐quot;的作家。鲁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批判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悲观厌世思想,指出这些作品的可取之处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沙俄社会的黑暗现实,而且其中quot;许多事情竟和中国很相象quot;。因此,翻译这些作品,也意在由彼及此,揭露那时中国反动统治者(北洋军阀)及其帮闲文人对于改革者的迫害。鲁迅那时以为首要之务是唤醒人民,使其知道病根何在,至于用什么药方,应由人民自己选择。

    那时鲁迅的翻译中还有不少童话,其中就有俄国盲诗人爱罗先坷的一部童话集和一部童话剧。爱罗先坷并非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诗人,是在一九二一年他被日本政府驱逐出日本之后,鲁迅这才quot;留心到这位漂泊的失明的诗人quot;。爱罗先坷被日本政府放逐时,还遭到了quot;辱骂与殴打quot;。鲁迅说,quot;如一切被打的人们往往遗下物件或鲜血一样,爱罗先坷也遗下东西来,这是他的童话集quot;。(《〈狭的笼〉译后附记》)鲁迅认为爱罗先坷的童话quot;只是梦幻,纯白,而有大心quot;。(《〈池边〉译后附记》)正因为爱罗先坷的童话表现有对于被压迫者的同情,鲁迅所以热情地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

    鲁迅此时还翻译了日本评论家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鹤见祐辅的《思想、山水、人物》。鲁迅并不是全部赞成这两个人的论点,而只是以为可以作为中国的quot;借鉴quot;,因为这些书中所揭露的日本思想界的矛盾、腐化与无所作为,“多半切中我们现在大家隐蔽着的痼疾quot;。

    鲁迅还译过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根据弗洛伊特的quot;精神分析学quot;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quot;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quot;。鲁迅翻译时,还没有识破这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茅盾散文集简介 >茅盾散文集目录 > 学习鲁迅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