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叶子铭
子铭同志:信及书①均收到。兹就书中有关事实方面之小小错误,另纸书呈,供参考。至于全书论点,我无意见。又,书中引陈伯达语,似乎可删。匆此即颂②健康
沈雁冰〔一九七八年〕二月二日
h附录I茅盾同志对《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一九六三年
①叶子铭注(下同):指《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
②指《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1959和1963年版第92页所引陈伯达的《人民公敌蒋介石》里的一段话,内容是转述上海外文报纸记载鲁迅、茅盾受国民党法西斯通缉的情况。这段话在1978年的修订本第96页里仍然保留,但删去了出处。
版)的审阅意见(以下均为原文):页4:“在上海任国民通讯社的主编”,误。我从未任此职,中山舰事变后我回上海,仍在党领导下做地下工作①。
页6:底页末一行“一九四九年北京解放后……”,应为一九四八年底,党中央布置在香港的民主人士秘密离香港到大连,转沈阳暂住。
北京和起解收后党派一列专车请所有在沈阳的民主人士到北京筹备政协会议。“页7:”主要是从事国家最高文化行政机关的领导工作“下,可加”写了不少文学评论,后编辑为《鼓吹集》,《鼓吹续集》。“页9:”算学“均应改为”数学“。
页9:“八岁时……”,“体操”二字应删。当时该校无此课。又“教员是懂新学的”句应改为“由于教员不懂新学,故茅盾虽入学,却不经常上课,而由他母亲教他”。又此句中说该校课程有历史、地理,亦误。当时该校并无此两门课程;我父亲当时卧病在床,由母亲教我历史、地理。又此下一大段“同时,在进小学之前……”到页10“不近”为止,都不合事实,应删。
我的父亲因自修数学,从来没有工夫教我读书,在我十岁以前,都是母亲教我。
页10:《新民丛报》外,还有《浙江潮》。
页10:关于我母亲的一段,应有如下内容:母亲姓陈,是乌镇名医陈我如的唯一女儿,我如先生名驰杭、嘉、湖三府,白手起家,积资较多,把这女儿从四岁起就请人教古典文学。茅盾的父亲在订婚后
①中山舰事变后,茅盾曾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回沪筹办国民党左派的报纸《国民日报》并被内定为正主笔,但这张报纸后来并未办成,详见茅盾的回忆录(八)《中山舰事件前后》(《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3期)。
拙作旧版曾根据孔另境的《怀茅盾》一文,误认茅盾回沪后任国民通讯社的主编,孔另境系据传闻将这两件事混合起来了。
到丈人家学医,茅盾的母亲十九岁出嫁,受丈夫影响,改学当时所谓经邦济世之学,先习中国史、地,后习世界史、地等等,但不学声光化电。茅盾的父亲除数学外,也习声光化电,《格致汇编》是当时上海出版的起刊性的介绍西洋声光化电的书。
页12:页底末行“……陶焕卿、范古农”均删。当时二中(即嘉兴府中)无此二人任教,二中的校长方青箱是同盟会中人,教员中有数人(如教几何的计仰先)也是同盟会中人。辛亥革命时,计仰先带学生军(其中有二中的高年级学生)进攻杭州巡抚衙门。方青箱作为光复后的嘉兴军政分府主席,二中校长换了人。校中民主空气没有了。
页12:我进北大是十七岁(虚岁十八)。上面的“十五岁”应是实岁。书中讲到我的岁数时或虚或实,不一致。
页25:我不编《小说月报》原因如此:当时礼拜六派攻击《小说月报》,我在《小说月报》上作文反击,商务内的顽固派怕起来了,说商务向来不得罪任何人,要我停止反击,我不肯,就辞职。商务怕我出去后另办刊物与之竞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