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委蜕纪
题发挥quot;的题外有题,才是quot;积极quot;的。胡适的毛病在他做这种双轨作业时,在本题上陷入走火入魔、积重难返,因此虽未舍本,却舍了更quot;积极quot;的本,最后quot;功夫quot;总在quot;雕花手艺quot;上,quot;缠小脚quot;而死。死前且不知道quot;借题发挥quot;的真义了,真是悲哉!
至于我自己,我绝对不会发生他这种错误,我在写作上,大体都能坚守经世致用的检定标准,我总是用大学问quot;大手笔上显功夫quot;(本题),紧接着就是画中有话(借题发挥),我的真正目的不在泼墨,而在使敌人全军尽墨。最后的转折,就是借题发挥,淋漓尽致而后己,苏东坡讲作文要行云流水,我的行流最后,竟是怒潮飞瀑、一泻千里。借此种深意,胡公不知也。
胡适是我在北平念小学、念初一就久闻大名的学者,在台中一中时,从陈正澄那里借到《胡适文选》、又在旧书店买到《胡适文存》一、二集、又看到《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使我对他大为佩服,但绝没想到,在他生前死后,竟跟我有那么多的奇缘与横祸!事实上,奇缘后来还在衍生呢!他给我写的字,为了义助慰安妇,我拿出拍卖了一百万,由台大医师陈耀昌义买了;他送给我并题字的华严《智慧的灯》,我点名叶明勋、华严夫妇以一百万义买了(他们夫妇出了一百万后,又把该书捐给胡适纪念馆了)。这种奇缘还没停止,到了一九九八年更妙了,我在历史系同班者同学陶英惠,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身份兼领胡适纪念馆,我跟他说:
quot;过去胡适纪念馆一直被垄断,胡适留下的稿件我们都不能完整看到,钱思亮当年说胡适有一封给我的信的残稿,能不能找找看啊?quot;英惠答应了,他嘱咐在纪念馆工作的朋友们找找看,回报说找不到。可是过了几天,英惠突寄来一信,打开一看,赫然是那封信的影本!共四页,第四页写了一行,就停笔了。英惠告诉我,柯月足小姐在整理胡先生藏书的时候,忽然在书与书架问的空隙处找到尘封多年的几张纸,打开一看,原本就是这封信。信的第一页左上角有钱思亮的亲笔(钱思亮做中央研究院院长时,陶英惠做过秘书处主任,所以认识他的笔迹),上面写道:quot;这是一信(封)胡先[生〕没有写完的信,请妥为保存,因为这是胡先生人格伟大和做事认真最好的一个证明。quot;既然上有钱思亮亲笔,可证放在那么隐秘所在,绝非胡适生前所为,那么这又是谁干的事呢?为什么不把这封信放在胡适稿件中呢?真令人想不通。可能有点quot;阴谋论quot;的缘故,有人阴谋之后,忘了或不便弄出纪念馆,所以就尘封了。这一尘封,一下子就是三十六年!三十六年间,胡先生墓草久宿,收信人也由少而者,人世沧桑、玄黄乍变,也都不可思议。但最不可思议的,倒是这四张信纸,它历经三十六年,终于给我看到了。写信人是这样下笔的:
李敖先生:
我知道这一个月以来,有不少人称赞你做的《播种者胡适》那篇文字,所以我要写这封信,给你浇几滴冷水。
我觉得那篇文字有不少的毛病,应该有人替你指点出来。很可能的,在台湾就没有人肯给你指点出来。所以我不能不自己担任这种不受欢迎的工作了。
第一,我要指出此文有不少不够正确的事实。如说我在纽约quot;以望七之年,亲自买莱做饭煮茶叶蛋吃quot;--其实我就不会quot;买菜做饭quot;。如说我quot;退回政府送的六万美金宣传费quot;--其实政府就从来没有过送我六万美金宣传费的事。
又如说quot;他怀念周作人,不止一次到监狱看他quot;--我曾帮过他的家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