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可以补救的日子还很多。倘使因此扫兴了,那就是革命精神已经浮滑的证据。
四月十日。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五月五日广州《国民新闻》副刊《新出路》第十一号。
沪宁克复,指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二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和三月二十四日北伐军攻克南京。
(2)黄埔指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后所创立的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址在广州黄埔。一九二四年六月正式开学。在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以前,它是国共合作的学校。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萧楚女等许多共产党人都在该校担任过负责的工作。(3)指一九二七年四月八日所作的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的讲演,后收入《而已集》。
(4)张勋(1854—1923)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江南提督、钦差江防大臣。辛亥革命时,他曾在南京负隅顽抗;一九一七年七月又曾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一九一一年十二月,革命军攻克南京,临时政府曾在莫愁湖畔建立“粤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刻有孙中山“建国成仁”的题字。一九一三年九月张勋攻占南京后此碑被毁。
(5)《循环日报》一八七四年一月五日创刊于香港的中文报纸,王韬主办。
(6)李守常(1889—1927)名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在北京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二十八日遇害。鲁迅在北京期间,曾与他共同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7)指《少年先锋》,旬刊,李求实(伟森)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会的机关刊物。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创刊于广州。一九二七年四月中旬停刊,共出十九期。鲁迅到广州不久,广东地区党组织即派毕磊等与他联系,并赠此刊多期。《少年先锋》第八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一日)以《胜利之后》为题,摘登了斯大林《论列宁》中的一段话,其中引有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按这段话今译为:“第一件事就是不要陶醉于胜利,不要骄傲;第二件事就是要巩固自己的胜利;第三件事就是要彻底消灭敌人,因为敌人只是被打败了,但是还远没有被彻底消灭。”(见《斯大林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一年九月版,第五十二页)(8)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后收入《坟》。(9)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北洋军阀首领。辛亥革命后,他篡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杀害革命党人,密谋复辟帝制。
(10)研究系黎元洪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的时期,原进步党首领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段祺瑞,并勾结西南军阀,进行政治投机活动,这个政客集团被称为“研究系”。
(11)《现代评论》综合性周刊,胡适、陈源、王世杰、徐志摩等人所办的同人杂志。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创刊于北京,一九二七年移至上海出版。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出至第九卷第二○九期停刊。该刊原依附北洋政府,诬蔑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在北伐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时,它改变了原来的论调。如第五卷第一○七期(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表的《时事短评》以赞赏的口气评述“党军”占领武汉后没收军阀财产的行动,说:“中国军阀的聚敛行为,向来是不受制裁的:这回的打击,要算第一遭。”又说,“素来不自由的工人们,忽然取得了完全的结社自由与罢工自由,……劳工界之需要团体组织与团体行动究亦不容否认。……所以我们对于武汉工潮的前途,实亦用不着悲观。”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