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重新在野
政府是否能挺过去?正如许多年后我本人经历过的一样,每一次内阁改组都蕴藏着不可预见的危险。然而我却从没遇到过比quot;大刀横扫的一夜quot;更为困难的情况,即使1989年也没有这么困难。这一夜,包括大法官和财政大臣在内的、内阁的1/3人员被撤换,包括雷吉·莫德林、基思·约瑟夫和爱德华·博伊尔在内的一代新人进入了政治前沿。此事给我的教训是:每次改组都应设法在政府中任用一些年轻人,以避免出现排长队的现象。可是,这次改组被麦克米伦笨拙的补救做法而搞砸,他的地位再也无法恢复。
因许多明显的和不太明显的原因,我们已经遇到了麻烦。通货膨胀开始急剧上升,为控制通货膨胀开始实行以quot;停止加薪quot;和quot;指路灯quot;为形式的收入政策,劳资纠纷、特别是机械和造船业的罢工,使得1962年损失的工作日比1926年大罢工以来的任何一年都多。政府没有从问题的根源即工会权力上着手处理,而是通过成立quot;全国经济发展理事会quot;——不久又增加了一个quot;全国收入委员会quot;——与有组织的工人按照quot;总体主义quot;方式进行交易,从而对英国问题的症结从根本上接受了一种集体主义的分析。
更严重的是,全国各地已可察觉到一种新滋长的情绪,即认为保守党执政时间太长了,已走入迷途。当大多数的百姓也许只是模糊地感到应是quot;有所改变的时候了quot;,那么政府的最危险时期也就来临了。1962年秋天政府又陷入另一种麻烦之中。即撒尔间谍案,费尔比逃往苏联,这证实了对他自30年代起一直充当克格勃双重间谍的怀疑。1963年夏又出现了普罗夫莫丑闻,这一切使政府陷入关于它败落和无能的流言中。如果政府自身强壮健康,这些麻烦不足以惧,但这些使人难堪的事件所影响的是一个全面欠佳的政府。
欧洲是导致quot;欠佳quot;的主要原因之一。1961年10月,哈罗德·麦克米伦授权特德·希思为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而进行艰苦的谈判。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特德的执着和重大贡献,多数问题看起来马上就可以解决、包括如何解决英国与共同体在农业和贸易上的联系。但1963年1月,戴高乐将军对我国的加入投了否决票。那时候英国国内对欧洲没有大大的好感。我和公众的看法一样,认为过去我们低估了英国加入共同市场的潜在好处。无论欧洲自由贸易协会还是我国与英联邦和美国的关系都不能提供我们所需要的贸易前景,现在已到了我们加入欧共体的时候了。我是欧洲妇女联合会的积极成员,这一组织于1953年成立于奥地利,目的是推动欧洲一体化。我参加了联合会quot;司法小组quot;,其工作是就涉及法律与家庭的问题进行辩论。我主要把欧共体看作一种贸易框架——一个共同市场,对于那些关于quot;欧洲quot;的理想主义的说法,我既不赞同,也不认真对待。事实上,现在我才明白,戴高乐将军当时比我们更具洞察力,他如下言辞曾使我们深为恼恨,几乎招致一致的谴责:
英国实际上是个岛国,靠海生存。她通过自己的各种交往、市场和补给线与形形色色的、通常是最遥远的国家连在一起。她基本上从事产业和商业活动,而只有少量的农业……简而言之,由于其本质、结构和特殊的处境使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有深刻的差别……
但他还说:
如果布鲁塞尔谈判短期内不能成功,没有什么可阻止共同市场与英国达成一项旨在保障交流的合作协议,也没有什么可阻止英国和法国保持、寻求和发展它们间在各领域的直接合作……
显然,如果这是戴高乐提出的真正建议,这要比10年后英国成为欧共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