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汉国的建立
只容一个人单独小心通过,所有的粮食、器具、武器都必须用人力一个个背过去所有行人只能沿着山路逐步攀爬前进,那些体力不济或过分粗心的人,往往消失在千丈的云雾谷底中。
接连几日的行军,不慎失足而死的人愈来愈多,军中充满着悲愁凄惨的气氛。
跟随的兵士中,有不少人是居住在平原地区,其中有的是奉命而来,有的则是仰慕刘邦的领导风范,想要追随他到汉中去创出一番事业他们从未在山中生活过,第一次尝到山居生活的困难,而陌生中的恐惧又最难让人忍受:于是一大票一大票的人纷纷打退堂鼓,不告而别地从原路逃了回去。
不久,逃亡的人数愈来愈多,甚至不少部将也跟着离开,让刘邦的班底个个忧心忡忡的。
刘邦倒显得满不在乎,他既不追捕逃亡者,也不追究监守责任,一副要走请自便的模样。
倒不是刘邦这么大方,其实他也是束手无策的,只是既然不知道怎么办较好,便不如顺其自然。
心里虽感焦虑和不愉快,白天却又要装出很有信心的样子,于是刘邦一到夜里便常要借酒来舒缓心中压力而部属们对此事倒也相当谅解,并未多加劝谏;只希望刘邦能有更大的毅力支持下去。
直到有一天早上,刘邦被一个恶报惊醒了。
“丞相萧何昨晚私自离去。”
刘邦几乎气疯了,同时也吓坏了!
“怎么可能,连萧何都逃亡了,我还能依靠谁呢?”
失去了左右手,刘邦几乎要完全崩溃了。
没几天,萧何又回来了,并且立刻向刘邦报到。
刘邦又气又高兴,见了面马上问道:
“你怎么可以逃亡呢?”
萧何表示:
“臣不敢逃亡,臣是去追回逃亡的人啊。”
“你去追谁呢?”
“韩信啊。”
“韩信?”
刘邦对韩信倒没有太多印象,只知道是个高大、斯文、相当擅长讲道理的中年将官。
对能言善辩、只会说道理的人,刘邦一向不太喜欢。他无法了解萧何为什么特别看重韩信。
忍辱负重,韩信登场
韩信也是楚国人,他的故乡在当时的淮阴县,位于现在的安徽省境内由于沼泽多,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生产力尚佳,因而淮阴是个还算不错的小城市。
不过韩信出身于没落的士族,虽受过教育,家里却非常贫穷,也一直找不到较稳定的工作。
他本来有意思进入公家机构,但因时局不稳,又缺乏人事背景,自然不容易找到空缺后来他想弃文从商,却又缺乏本钱和人脉关系,因此成为无业游民,常在亲戚朋友家到处白吃,使得很多人都不喜欢看到他。
据说他曾靠下乡的南昌亭长长期供应三餐,然而数个月以后,亭长的妻子实在受不了了,乃故意停止供餐。韩信不知,仍依照时间前往,却发现没有东西可吃。韩信知其意,便不再前往。
但韩信其实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知识分子的骄傲让他无法成为乞食者,只好呆坐在淮水旁的桥下钓鱼,用以打发时间,或许会有鱼可吃也不一定韩信似乎已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了。
当时桥下正有很多老妇人在作漂布的工作,其中有位老漂母看到韩信忍着饥饿而不肯乞食,十分怜借其骨气,于是主动和他分食,一连数十日都如此。韩信非常感激,乃对漂母表示:
“将来我若成功,一定来报答今日的恩情。”
漂母听了,反而很生气地表示:
“你身为大丈夫却无法养活自己,我因为不忍你饿肚子才分食给你,岂指望你成功后来相报?”
韩信深为感动,乃尽力找些打工机会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