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说:
究作了回顾与评述,最后他总结道:quot;各种证据对此后的结果,倾向于对地球磁轴相对于地球本身发生过位置变化的观念以及各大陆相互之间有漂移运动的观念有利quot;(埃尔温1953;1958,见马文1973,150-152)。

    推动魏格纳的基本思想(而非魏格纳理论本身)复兴的第二条研究线索是关于海底山脉的研究。海洋和内陆湖泊大约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由于关于海底的特征与本质的知识在本世纪30-40年代还相当粗浅,因此,我们容易理解为什么战前关于大陆漂移的争论最终没有定论(哈拉姆1973,37)。然而,有关大西洋底的地形图早已存在,1916年,泰勒就曾指出,大西洋两边的陆地好像是从海底山脉两侧慢慢升起的。魏格纳本人也通过密度、磁性、成份等方面的分析,指出海底是玄武岩构成的,但没有人对此予以注意。我们目前关于大陆运动的直接线索来自对海底世界的研究。在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期间,在测量地球引力和相关地震-引力数据方面,已经有了全新的技术。地球物理学家找到了测定通过海底的热流速率的方法,这些研究的一般结论是:巨大的海洋壳层岩石块确实能够quot;相互之间明显地移动一大段距离quot;(哈拉姆1973,52)。这些研究成果与来自磁机制研究获得的发现不谋而合,都强有力地支持大陆之间经历了相互运动的观点。到这时为止,大陆漂移理论才正式由于板块构造说的广泛被接受而得以完善。板块构造说是一个结构系统,按照这种学说,地壳像quot;大板块的拼图,用形象的比喻就如巨大的大块浮冰或铺路石。quot;这些板块独立地运动着,边缘与别的板块碰撞则会发生变形。马文特别强调说:quot;运动的板块不像魏格纳所设想的那样是大陆,也不是整块的海底壳层quot;(1973,165)。既然每一板块既包括陆地部分也包括海底部分,那么板块的运动和魏格纳大陆运动的概念,便相去甚远了。因此,由于最初的quot;大陆漂移quot;术语,含有整块大陆运动的意味,它不再是严格精确的了(哈拉姆1973,74)。1968年,人们提出六大板块和十二个小板块覆盖地球的观点。从那时起,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细节越来越充实了。

    海底扩张说

    为了完满地解释地壳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板块构造理论还必须与quot;海底扩张说quot;结合起来。海底扩张说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哈里·赫斯于1960年首次提出来的。该学说描述的是纵贯主要大洋海丘两侧的海底部分持续受到挤压的过程。赫斯最初是在1960年撰写的一篇手稿中阐述这个观点的,而该手稿作为一本书中的一章直到1962年才正式出版。由于这个观点极为新颖、奇特,以致于赫斯把书中的这一章看作是quot;一篇地球散文诗quot;。赫斯指出,逐渐降到海底的巨大海丘是地壳下地幔内熔融物质上涌的出口。这种物质同样沿着海丘的两侧流淌、冷却、固化,最后变成地壳的一部分覆盖在原来的地壳之上。当海丘两侧的地壳以这种方式积累增长时,这种物质(巨大的板块)就会横向离开海丘。既然地球不可能增大,这个板块在增长过程中也不会简单地扩张,那么在远离诲丘之外,必定会有一处板块发生分裂。换言之,板块离海丘最远处的边界被挤到另一个板块底下,并最终进入地幔中。这时,板块边缘的水分全部被挤压出来,而板块进入地幔的部分又重新变成了熔融状。这个过程同某种对流quot;传送带quot;联系在一起,即从海丘的地幔中带出物质,然后把它传送出去,这些物质最终在远处的海沟附近又再次回到地幔中。

    于是,大西洋底便产生了一股巨大的、持续的压力,它把载有南美洲和非洲的两大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科学中的革命简介 >科学中的革命目录 > 第二十九章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