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喜,或悲,说明主题与情节联系紧密,但书放下,一切情绪立即消失,因为故事结束,情绪也嘎然而止。文章精妙,轻轻松松一篇文,读罢,无动于衷,转而见事,见人,见景,方才潸然,方才不禁,方才大悟。三种主题表达,第三种最难,也是所有文学创作者追求的目标。</p>
本作早已脱离主题表达的第一种情况,客观的说,介乎于第二和第三种之间。一对离散姐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两种互相排斥的价值观,两种随时发生抵触的人物个性,多种矛盾不断积蓄力量,之所以没有爆发,因为亲情的压制。读者一直在期待情节发展中人物之间积累的矛盾力量大到足以冲破亲情,然而作者努力在压制,因为中国人的亲情观念是大于任何的情感,由血缘组成的“家天下”是维持中国几千年道德标准的基础,“父子,兄弟,姐妹”直系亲属间的纽带关系是“家天下”的核心。</p>
读者的心随着情节的深入而忐忑,因为作品尚未完结,高潮还未到来,他们希望看到各种的结局,传统者希望亲情获胜,新派希望能够冲破道德的束缚,中立者则希望看到激烈矛盾冲突带来的心灵震撼。读者对作品的牵挂,源于期待的心,如果结局真的出现,读者还能够在阅读之后,反复回味吗?</p>
结局,对于读者来说结局是痛苦的,结局意味着结束,意味着无论矛盾的哪一方获得胜利,都会感受到从高潮跌落的失落,沮丧,等等空空如也的情绪,如何把握好主题的释放,或许是该作是否由平常走向精妙的艰难路径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