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2
嗡嗡声音阵阵响,厂房里的机器依旧在运作。林玉婵让伙计收拾摊子,己抬头寻觅一番,匆忙追了上去。
“喂,苏老板,别忙着走呀。”
她笑嘻嘻的留客。
苏敏官一眼看穿她意图,“我给你省了一箱茶叶,你还待怎样?”
嘴上虽硬,还是半推半就,让她请回铺面账房里。
“请不吝赐教啦。”林玉婵将那个空茶罐摆在桌子上,“到底是怎尝来的?”
选二,就算是瞎蒙也有一定押中的概率。但苏敏官肯定不是瞎蒙。他做选择的时候,几乎是毫不犹豫。
方才人多眼杂,林玉婵不好多问。现在清静,必须问个所以然,好让她有个改进的方向。
苏敏官看着她那求知若渴的样,觉得再卖关子良心过不去。
“如果你只给我两罐茶,不看卖相,只尝滋味,”他说,“我未必分优劣。”
林玉婵微微一怔,将他这话琢磨一遍,慢慢说:“所以……你的意思是,并无明显的优劣之分?”
“机器制的货品,不管是茶还是纱,还是别的什,胜在质量均匀稳定。”苏敏官慢慢将个罐子里的茶叶渣倒来,用指肚捻香味,“而手工制茶,莫说若师傅手艺不精,质量千差万别;就算是最得力的老师傅,每一锅炒的成品也会有细微差别。这差别,在一些文人雅客眼里,反倒难贵,是品茗时的一个乐趣。”
林玉婵认真听讲,忽而插话:“而洋人不一样。他不品茗。他更看重茶叶质量稳定,追求的是不管怎折腾,加糖还是加奶,热饮还是冰镇,都不至于难以咽。”
苏敏官终于忍不住手欠,摸摸她脑袋。
小姑娘才做了多久的茶货,就清楚地认识到了外销茶和中国传统茗茶的区别。不资深茶商反倒很难扭转己的思维定势。
“过去十三行培训制茶师傅,很多精力都放在了确保产质量稳定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人训练成机器,让他每次操作,火候、分量,都分毫不差。”
苏敏官说着,将面前罐茶调换顺序。
“其实方才不茶商都尝来了。丙罐最优。甲乙两罐质量相似,丁罐最次。时他又认为手工茶一定强于机制茶,所以理所当然,把甲丙,或者乙丙,这两罐认作手工茶。”
林玉婵激动得吸一气,彻底明白了。
“而你只是喝甲乙两罐滋味雷,所以认定是机器制作——原来如此。说穿了也没什玄机,哈哈。”
苏敏官轻轻白她一眼。
好心给她答疑解惑,结果呢,己把己拉神坛,反被她面。
林玉婵飞快地在工作日记中划拉。
不管怎样,博雅的蒸汽机生产线已经做到了“质量稳定”,天这一次“盲品”,在业界也打了一定碑,应该顺利获得资格。
不过,还是要和手工炒制的博雅精制茶区分开。最好成品牌,免得被那些崇尚纯手工的买主歧视。
“还叫德丰?”她喃喃语。
虽说蒸汽机生产线的步骤流程,基本都是复制了德丰行的秘方内容,但她对“德丰行”这三个字就没好
感。污点一大堆,不要也罢。
是……德丰行毕竟是几十年的老牌,是广州十三行倒台之后,迅速占领外贸市场的佼佼者,在洋行中碑优秀。
如果她延续“德丰”的牌子,洋行才不管德丰行被谁收购兼并,只要茶叶质量不逊,肯定会给她开绿灯,不愁没订单。
林玉婵十分小家子气地纠结,就这放弃一个过硬的品牌,值得吗……
苏敏官微笑看着她左右为难,忽然提一气,但并没说什。
林玉婵立刻注意到:“讲。”
他犹豫片刻,回身锁门,然后挑拣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