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分卷阅读384
    但她也不想像坚贞烈妇似的扭头就走。小家子气,而且得罪人。

    况且,要是碰到一个对她有点意思的男人就逃,那她趁早别抛头露面做生意,回家呆着。

    所以还是挂起商业笑容,礼貌婉拒:“受累您,不用。我就在这逛逛。”

    因着身在“主场“,宝良也不似过去那样谨慎,言谈举止十分放松。

    他追上两步,低声笑道:“别害羞啊,林姑娘,以前我只告诉你家里有人在朝中做官,因着我在外地,不好过分张扬。但其实家父是朝中一品大员,说话颇有分量。我知道你心里纠结,咱旗汉有别,但现在其实管得不严……”

    他话说得很快,情不禁跟她靠得很近。陌生男女间相距二尺,在上海算是新派浪漫,在北京就类似耍流氓。

    林玉婵闪一步,也懒得礼貌了,严肃道:“宝良,你想太多了……”

    冯一侃总算后知后觉赶过来,一见宝良的打扮,就知道非富即贵,赶紧插进两人中间,一边朝林玉婵使眼色,一边拱手道歉:“对不住啊这位爷,我……哦,小的就是苏太太雇来扛行李的,哈哈……对对,住宣武门南堂,离得不远。来来,抽根烟。有什事跟我说。苏太太天有点累,不是有意怠慢您。”

    宝良见有男跟班,也不好意思太冒进,憋了好一阵,憋一句:“那我请你吃饭……”

    林玉婵:“再见!”

    宝良眼看轿子远去,失魂落魄地在原处站着,又是生气,又是伤心。

    ……

    坐在小馆子里等菜的时候,冯一侃悄声埋怨:“姐姐,我叮嘱你的都忘了?这是京城,人家是富贵旗人,你得顾忌人家身份,哪像在南方似的随心所欲的驳他面子?要不是我天打圆场,让他记恨上,你找嘛人说理去?”

    林玉婵反问:“我不明确拒绝,让他误会了怎办?况且他也不像那小心眼的人。”

    冯一侃:“嗐,那也不当场甩脸子啊!这跟人交际的学问多了!——算了,给你上课也来不及,说句不好听的,咱洪门的人,在京城只有夹着尾做人的份。次记着,收着点格色,啊。”

    林玉婵有点不服。她觉得己已经修炼得够圆滑了,在北方人眼里,原来还属于个性太强。

    没办法,入乡随俗呗。

    北京又好又大,就是拘束太多。她完成了主要任务,带着“长见识”的心态转了半天,已经有点想家。

    好在午的行程颇有收获。林玉婵在灯市附近发现了一个洋人办的学校,小门小院,门破破烂烂一个招牌,写着“贝满女塾”。

    林玉婵喜望外:“也是女校!”

    赶紧整理衣帽,敲门进去拜会。

    学校设在一个小小合院里,唯一一位外籍教师兼校长是个年过五旬的美国老太太,严肃而不苟言笑,我介绍叫贝满夫人。丈夫是已故传教士贝满先生。

    林玉婵惊呼:“是那位写《大美联志略》的教士吗?”

    这是大清第一本描述美国的风土人情、历史制度的书籍,上海墨海书馆有刊印,容闳还买了一本放在家里,给别人介绍美国时拿来用。

    贝满夫人那张冰霜脸上露些微笑容,转身从己的书桌上拿

    一本《大美联邦志略》。

    大清开埠以来,洋人教士涌入,但和本土人相比依旧是凤毛麟角,真正做点传教以外成就的更是屈指数。稍微一动脑子,就牵扯许多互相有关系的人。

    贝满夫人见亡夫声誉宛然,不觉触动,朝林玉婵笑了笑,说:“随便参观。”

    北京地价低,贝满夫人又有教会资金支持,学堂里布置得有模有样,笔墨书籍一应俱全,教室里供了十字架耶稣像,还请了两个本地妇女做杂务。但林玉婵看到,凳子上坐着十来个女孩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女商(大清药wan)简介 >女商(大清药wan)目录 > 分卷阅读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