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分节阅读_294
人们也不具备高专业度,无法周旋,这也正常,毕竟他们当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最多也就12年,跟几部片,而好莱坞第一梯队的制片人就有300余人,第二梯队的制片人有600余人。更重要的是,兰生总觉得,他面对的这些资本对电影没那样热爱。好莱坞也贪得无厌,甚至更加贪得无厌,可他在LA能感觉到,每个人都认为电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当然,中国也有独立导演。在学术上独立导演被分为了几个群体,一个是第六代,第二个是2003年后的“DV一代”也就是“新世代”。新世代要么自筹资金,比如用房子换银行贷款,再比如卖车子、卖别的,要么通过独立电影基金比如兰生的“圆满电影基金”来获取启动资金。至于之后,能拿龙标就拿龙标,不能拿龙标就在网上发发资源,求观众们看到自己,也不容易。现在,中国“独立导演”的概念有一些变化,在以前它一般是指无龙标的地下电影,可近两年,非龙标片与龙标片的界限已非常模糊,随时可能互相转换,“独立电影”更看别的,比如筹资方式,注重“独立”拍摄过程,注重个人思考、表达,与文艺片有重合之处,比较接近欧美定义,而不是说,能过审就是不独立的,不能过审就是独立的,那样实在太政治化了。
“新世代”的独立导演很多并未专业受训,或者只在“独立电影学校”受训,但也有一些更加技巧娴熟,比如欧美的海归们。兰生他们这一代全是都市出来的青年,可后来的“新世代”身份更广,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电影题材更向下沉。
可以说,因为这种双重冲击,主流导演、独立导演,某种程度上都在挣扎,只是挣扎的形式不同,像谢兰生这样的大导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