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14节
游说好了,再去悄悄征询他们的意见。

    李兆先与元思永也已经非常熟稔,当然知晓文哥儿对河西走廊的种种规划。他犹豫着说道:“我爹说接下来要给我议亲……”

    李兆先都二十一岁了,本来早就该成亲的,可他前几年忙着科举,他爹又初入内阁,都没把心思放在这上头,一来二去便耽搁下来了。

    这一来二去,硬是把他拖成了大龄青年,这次怎么都得先把婚事定下。

    文哥儿听李兆先这么说,有些失望地说道:“那我再琢磨一下怎么办才好。”

    结果文哥儿没犯愁几天,正旦假期都没过完呢,李兆先就找了过来,说是自己婚事已经定下来了,定的是潘辰家的女儿。

    潘辰祖籍浙江,但年幼时便父母双亡,随叔父长于京师,与同在京师长大的李东阳是多年好友。

    姻亲这事儿本来就是看父辈交友圈如何的,李东阳趁着过年与潘辰聊了聊,干脆利落地把婚事给定了下来,准备走个程序就让李兆先和潘家女完婚。

    成亲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成婚之前基本没李兆先什么事。

    也就是说,要是不用去太久、不至于耽误婚期的话,李兆先可以自由出门了!

    事实上文哥儿自己也不可能去太久,顶多也就出去几个月的事。

    文哥儿一听李兆先的岳父是潘辰,顿时想起来了。

    潘辰是别人举荐上来的翰林院待诏,也就是不经过科举直接给的九品官,和赵九成他们的鸿胪寺序班一个性质。

    这几年潘辰负责当翰林院的图书馆管理员,每次他去借书都能和对方聊上几句来着。

    文哥儿也听李东阳他们介绍过潘辰,说是潘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只是考试运不太好。

    具体体现在潘辰考了四次乡试都是临时病倒没考成,第五次去考的时候旁边的考生突然伸手拉他的答卷过去看,弄得潘辰也被牵连得不得不终止考试!

    这好不容易自己顺利进了考场,还能栽在别的考生身上,就说他够不够倒霉吧!

    反正这么一番折腾下来,潘辰就不再下场考试了,安心当一个大隐隐于市的京师名士,往来的全是李东阳他们这些当代名流。

    若非有朋友极力举荐他到翰林院,他还只能过着每天吃吃喝喝写写诗文、时不时和大佬朋友们聚个会的日子,多么枯燥乏味!

    很显然,李东阳他们挑姻亲不太看品阶。

    反正一般都没他们高。

    碰上家风好又处得来的,谈婚论嫁不是什么稀奇事。

    既然是相熟的人家,文哥儿自然是直接恭喜李兆先喜得良缘,并且开开心心地谋划起这次陕西之行。

    陕西那边有他师叔杨一清!

    同行的有他师兄李兆先和挚友元思永!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老安全了,去了陕西就跟回自己家一样!

    等出了正月天气稍微暖和一些,他们就可以出发了,到那边以后正好紧锣密鼓地种土豆!

    等到七八月收成了,又可以趁着天气还没彻底转冷赶回京师。

    是一次完美的出行安排没错了!

    万事俱备,就差过了小老板(朱厚照)和长辈们那关!

    文哥儿开始埋头写自己的河西走廊发展计划。

    当初因为他和朱厚照玩《丝绸之路》扑腾出来的小水花,老丘上书提出加强边贸和扩大海运规模,大家都说“好好好”并且默契且熟练地采取了拖字诀。

    海运拖很正常,里头牵涉到的利润颇丰,许多人并不想它顺利推行(不管是本来搞海运的还是本来搞漕运的都不想)。

    边贸拖也很正常,里头没啥利润,打交道的又是诸多大伙瞧不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戏明简介 >戏明目录 > 第41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