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41章太子监国
才醒悟过来,看来太子李亨已经得到了这三位的鼎力支持这大唐朝廷的天,似乎要变了。

    至于皇帝,真的是养病还是其他什么状况,自然引起了众人的背后猜测和议论纷纷。

    猜测和议论是正常的。但对于李亨来说,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背后有张瑄和杨国忠全力支持,在这长安城里,没有人能翻腾起风龘波来。

    监国之后,李亨一扫往日的颓势,日日召开早朝会与满朝文武议政,诸事亲力亲为,对臣下态度温和,渐渐就树立起属于自己的威信来

    很多人这才蓦然发现和觉得:原来太子殿下也不是一无是处,当是一个勤政爱民之君!

    时间转瞬即逝。在天宝十二载的春节来临之前,封常清、颜真卿两人终于还是赶进京来,准备接受册封。而在此之前,在张瑄和杨国忠的大力支持下,李亨代表皇帝向全国颁布“削藩合并设立八大都督府昭,”将暗中进行的“削藩合并之策”转化为官方的正式行动。

    “安西、北庭事关大唐边防,保持不变;将河东一部、陇右一部、朔方一部划归河西,设立河西大都督府;陇右与朔方余部并为一体,设立陇朔大都督府;将平卢一部划归渤海大都督府,将河东一部划出,与河南、东都诸州禁卫军合并,设立河南大都督府,拱卫京师;河东、平卢、范阳三镇余部合并,设立范阳大都督府;将山南、岭南一部并入剑南,设立剑存大都督府。”

    这是李亨监国之后的第一个面向全国地方衙门和藩镇势力颁布的诏书,以监国太子李亨的名义。

    东宫正殿。

    李亨监国之后,宴请朝臣以及其他不适宜在朝会上商议的国策大计,都改在东宫的正殿举行。

    杨錡、封常清、颜真卿、哥舒翰、程千里、安思顺六人进殿归坐。

    封常清和颜真卿这两人风尘仆仆奉旨进京,却没有见到皇帝,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哥舒翰、程千里和安思顺进京述职,要在年后才能返回各自藩镇履职一至于会不会被重新调整任职,他们自己也拿不准。

    毕竟,原先的十大藩镇缩减合并为八大都督府。

    安禄山仓皇逃离长安,皇帝也没有加以处罚。但朝廷却旋即推行了削藩合并令—一安思顺觉得,这几乎是针对安氏来的,因此,安思顺心里也不是那么舒服。

    六人各怀心事,各自默然不语,殿中气氛异样的压抑和沉闷。

    不多时,杨国忠昂首阔步走进殿中,众人起身问安,他矜持地笑着,与众人打着招呼,然后大模大样地坐在了左侧的首位上。

    殿外,李亨走上台阶,微微有些迟疑。

    张瑄在身后轻轻道,“殿下如今乃是大唐监国,形同陛下,万万不可瞻前顾后,失了天子威严!”

    李亨微微有些汗颜,默然点头,然后定了定神,大踏步进了大殿。张瑄神清气朗,紧随其后。

    李亨平视前方,面带从容的微笑。

    杨国忠率先起身来,与杨錡六人躬身拜了下去,“臣等,拜见监国太子殿下!”

    李亨朗声一笑,“诸位请起,平身免礼。”

    这个时候,以永穆公主和凉王李稽为首,数十个皇子皇女齐聚兴庆宫皇帝的御书房门外,嚷嚷着要见老皇帝,向父皇请安探病。

    李隆基病重的消息,在高力士、杨国忠和张瑄的联手封锁下,不要说宫外,就是宫内知道实情的也不多。

    高力士一看顶不住,就赶紧吩咐李静忠亲自赶往东宫通知张瑄,让张瑄过来处理此事。高力士虽然握有内宫大权,但毕竟是一个内监,很多事情无法出面。而张瑄则不同,他负责宫禁宿卫,皇城职守,职司所在,自有话说。

    “高大将军,我们要一尽人子孝道,探视父皇病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天唐简介 >天唐目录 > 第141章太子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