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50节
本上的知识,而是说人生的真理。这些真理也不是单靠读书得来的,更多的需要从生活中去体会领悟。所谓‘学而时习之’,是让人随时反思自身经历,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改正不足深化长项,每天都能取得进步,让自己的道德修养更趋完善,那么自然就会‘不亦说乎’了。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朋友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友人。我们讲‘古来圣贤皆寂寞’,圣人的德性思想都很崇高,曲高则和寡,大部分人达不到那种境界,都不能理解他们的理论,肯接纳执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比如孔夫子本人在世时就很不得志,但他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坚信总有一天懂得他的知己会与他的理想信念相遇,到那时即便双方相隔遥远的距离和时空,也能灵契相通,这便是所谓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这个‘人不知’不是被人冒犯欺负,是指不被世人所理解。‘不愠’也不是说生气厌恨难过,是指不怨天尤人。前面说追求真理是很辛苦的,必须不断反思,而且不易被凡夫俗子理解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人难免会灰心气馁,怨天尤人。只有克服了这些心态,才够得上君子,才有可能做成学问,求得人生之道。”

    这些都是过去那些庸师不曾讲过的,柳竹秋心思豁然敞亮,兴奋道:“先生讲得再透彻不过了,把学生想不明白的事全讲通了,可方才在课堂上您为什么不这样跟哥哥们解释呢?”

    孟亭元笑中流露叹惋:“科举考试的阅卷标准都是比着朱熹的注释来的,我不那样教你的兄长们,他们将来如何求仕途呢?倒是你这小妮子不用进仕,我还可以教你一些真知识,就看你愿不愿意学了。”

    柳竹秋求知欲最是旺盛,遇见真才实学的高人正如秧苗逢雨露,受孟亭元悉心栽培,聪明才智都得到最彻底的激发。

    毫不夸张地说在她迄今为止的人生里这位蒙师的影响力举足轻重,直接养成了她的见地、思维,乃至塑造了她的人生观,被她引为宗范。

    万万没想到,后来砸碎她信仰的人也是他。

    五年前,一直蛰居乡野的孟亭元突然出山,直接进京投靠了唐振奇。

    这样有名望的清流主动来示好,唐振奇顾虑重重,很长一段时间都怀疑有诈,不肯提拔他。

    孟亭元竟不避冷眼,趁唐振奇在家养病时来到他在宫外的府邸,跪在他的卧室门外大声朗读颂扬之辞,由此感动唐振奇,开始平步青云。

    消息传出举众哗然,人们起初以为孟亭元受局势所迫才忍辱负重向恶势力低头。如今他不顾读书人起码的体面,奴颜婢膝去为权阉歌功颂德,不仅丢丑于大众,还狠狠抽了那些追随爱戴他的正人们耳光,使之跟着蒙羞。

    柳竹秋被打得最重最痛,一度怀疑老师被冒名顶替,不顾礼数登门质询。

    “先生一向教导我们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为何不顾道义,趋炎附势?”

    “唐珰虽非全才,但确有经济之能,连陛下都要靠他治理国家,汝等何必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以寸朽弃连抱之木1。”

    “此贼贪残虐暴,害死多少忠良,先生怎可依附于他?”

    “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想想宋强,再想想令尊,也不该来苛责我呀。”

    柳竹秋因父亲背信弃义,之前一直愧见孟亭元,听了他这句话犹如五雷轰顶,将过去的恩恩义义尽化焦灰。

    他领她走进学问的大门,又亲身为她做了反面示范,通向光明的漫长黑路得由她孤身摸索了。

    泪水浸得愤怒烧灼的眼眶阵阵刺痛,她忍着痛决然宣布:“听闻近来许多正直辈都与足下断绝了师生关系,自今起也算我一个。”

    她与孟亭元分道扬镳,五年过去二人的境遇都发生巨大变迁。

    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柳竹秋简介 >柳竹秋目录 > 第5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