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三、再会
些。”
姬苏眨了眨眼,以为自己看错了,然而眨眼后那张可恶的脸还贴在船顶上,像是船顶生出一张蒙人绑匪面孔般,古怪又滑稽。
曲钺眼见姬苏张嘴,怕他叫人,忙又放低姿态把指置于嘴力比划着嘘声道:“殿下莫喊了,在下只是前来打声招呼。”
这样的鬼话姬苏才不相信,冷笑一声道:“你一介绑匪还敢现身本殿眼前,竟还敢说只是前来打声招呼,这话说出去,便是三岁稚童都不会信。”
“不过汝倒是好本事,竟能出现船顶而不为大王惊动。”
“说罢,汝出现本殿面前,是贼心不死,还想绑架本殿呢,还是另有目的?”
见太子殿下并未喊人,曲钺心知怕是因为自己一路照拂并未真正伤害于他,眼下才肯与自己说话也未叫侍卫,他想了想,道:“便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在下也不敢于重兵之中掳劫殿下,在下只欲与殿下叙个旧,明日午时,城中汾水舫恭候太子殿下大驾。”
说完便闪,姬苏呆了一呆,还未回神,便看到空荡荡的破洞处又出现了蒙人那张可恶的脸。
曲钺眼带赞赏:“殿下美若仙人,靠于猛虎狂兽,实令在下画兴大发也,回去定连夜赶画出来,明日还请殿下指正。”
姬苏摸一把脸,抓起一支血淋淋的羊骨便甩向船顶。
妈哒,他这是被调戏了吧?
是被调戏了吧?
*******************************
崩:在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因而皇帝之“死”等级也是最高的,称为“崩”或“驾崩”。崩,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从山,朋声。《说文》:“崩,山坏也。”“崩”字上面的“山”,表明“崩”是因山体运动而发生的一种变化,本义为“山崩裂倒塌”。由于古代认为帝王的死对于社稷来说就像大山倒塌了一样,所以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就被称为“崩”。
。古代由于人们地位身份有着高低贵贱之别,死的叫法可谓多种多样。除了“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礼记·曲礼》还规定:“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只有“庶人曰死。”也就是说,“卒”是专用于指大夫或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公羊传·隐公三年》:“大夫曰卒。”“卒”字原本为“终止、尽、完毕”之意,后引申为死亡的通称。《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资治通鉴》:“初,鲁肃闻刘表卒。”《明史》:“居正已卒。”这里的“卒”都是指“死”。若直接写一个“死”字,则专用于庶人,亦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而且,即使都是一个“死”字,在古籍中仍有细分。比如《礼记·檀弓》中的记载是:“君子曰终,小人曰死。”;而《周礼·天官·疾医注》则认为:“少者曰死,老者曰终。”
此外,由于死亡者年龄、死因等各有不同,叫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殇”字,是指幼年夭折或为国战死者,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的称为殇折、殇夭。“缢”字则是指吊死或用绳子勒死。《左传·昭公元年》:“缢而弑之。”其他代指死亡的字或词语还有“殉”、“殁”、“殒”、“殪”、“殂”以及毙命、亡故、仙逝、阵亡、就义、牺牲、罹难、圆寂、涅盘、去世、作古、寿终正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