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手上,就达到巅峰。比如没有人把他归入“边塞诗人”一派,但他的边塞诗,如《前出塞》《后出塞》等,却比一般的边塞诗人写得还好;没有人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人一派,而他的山水田园诗比一般的山水田园诗人写得还好。你说崔颢的《黄鹤楼》是唐人七律第一,杜甫就可以拿一首七律《登高》来把他比下去。你说王昌龄的七绝很好,只有李白能够与之媲美,其实杜甫的七绝一点都不比他们的差。乐府诗在他手中,是一大转捩。在他之前,都是依乐府古题做诗,虽然像曹操这样的人,已经不按乐府诗题本身的内容要求去写,而是“旧瓶装新酒”,用乐府旧题,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但毕竟受题目限制。到杜甫手中,就天马行空般地自拟题目,自创新调了,比如他的《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实际上是深受杜甫乐府诗的影响的。他的五古、七古,更是无人能敌。杜甫自己都不无自豪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还是他中年时候的口吻。到流寓两川以后,就说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说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了。
当他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时候,他是那样地高兴,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也有一艘木船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出夔门,过三峡,向荆楚大地驶去。船上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肺病、糖尿病等长期折磨着他,不到六十岁,已经齿落耳聋,右臂偏枯。两年后,就死在湖南耒阳的船上。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他到奉先县探望妻子,写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诗中的名句。就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
他还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他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
年老时的杜甫思念家乡,大历三年(768),他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回老家。他乘舟出峡,辗转漂泊于湖北、湖南的江陵、公安、岳阳、潭州、衡阳一带。这时的杜甫,已是贫病交加,他最终没能如愿回乡。大历五年(770),病逝于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就是在临死之前所写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中,他还写下了“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诗句,表现了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深切关爱。
杜甫的家世倒未必多么显贵,而且在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但是,却有两位先祖让杜甫引以自豪。一个是汉末名将,也是为《左传》作注的杜预。在他身上,杜甫继承了“奉儒守官”的思想,即进入仕途,实现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另一个是他的祖父、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所以杜甫自豪地说“诗是吾家事”。他要像乃祖一样,成为一位大诗人。
从天宝五载到“安史之乱”爆发的天宝十四载(755),杜甫困居长安十年,他求人汲引,向唐明皇上《三大礼赋》,又进《雕赋》,虽然“玄宗奇之”,命待制翰林院,但终究没有了下文。这十年间,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寄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尝尽了人生的艰辛。最后,被授予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这是杜甫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一段时光。“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他有一点满足了。他在《江村》诗中写道: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