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雅乐
    雅和俗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雅乐泛指宫廷的祭祀、朝会、燕享、仪仗等活动的乐舞,起自周代的礼乐制度。朝廷的郊社(祭祀天地社稷)、宗庙(祭祀祖先)、宫廷仪礼(朝会、燕享等)、乡射(地方性官僚集会)、军事(行军、祝捷、凯旋等)典礼中,除了一套烦琐的仪式以外,都配合有乐舞,这些乐舞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周礼》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其中与雅乐有关的有:郊社:祭天地神明的祭典;尝禘:贵族祭祀祖先的祭典;食飨:政治上、外交上的宴会等,包括大飨、燕礼、大射、养老等等;乡射:乡里中官僚和地主们比射的集会;王师大献:战争胜利时举行的凯旋庆典;行军田役:用于行军和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

    作为礼乐教化的工具,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周代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载于中的《大雅》《小雅》《颂》,少数属于《风》诗中的《二南》。

    雅乐所用的乐器,主要有编钟、编磬、琴、瑟、埙、笙、竽、排箫、篪、柷、敔等,与民间音乐所用的乐器有许多不同。

    但是,由于雅乐过分程式化的表演、乐舞因过分典丽而呆板、表演和欣赏过分繁复的规矩等等,使它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并不是很受欢迎,在正式的典礼之外,人们更喜欢的,还是以民间音乐为代表的“俗乐”。《乐记》记载,魏文侯说自己“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历代改朝换代以后,都会对前代雅乐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即使同一朝代,后世君主也经常出于自己的喜好而改动雅乐,删除为前朝歌功颂德的内容,加入新兴的民间俗乐,尤其是隋、唐以后,更加入了许多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的成分。后世雅乐使用的乐器,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加入了新兴的琵琶、笛、筚篥、方响等。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简介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目录 > 雅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