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唐十部乐
    说唐“十部乐”之前,先得说说隋“七部乐”“九部乐”。

    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了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大力兴正礼乐,发展文化事业。开皇二年(582),黄门侍郎颜之推以为太常雅乐并用胡声,奏请依梁乐厘正。隋文帝不同意,他认为梁乐是亡国之音。于是,他要郑绎、牛弘国、辛彦之、何妥等人商议正乐。搞了几年都没有结果,隋文帝很生气地说:“我受天命七年,乐府犹奏前代功德邪?”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派晋王杨坚率兵五十万平陈,获得了宋、齐旧乐。隋文帝听了以后,很高兴地说:“此华夏正声也。”(见《隋书·音乐志》)他在管理音乐的太常寺中专门设立清商署来管理这些音乐。

    太常寺有太乐、鼓吹、清商等署,管理国家的一切音乐事宜,它们将前代传下来的音乐以及传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加以整理,分定为七部,它们是: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大业中(605—618),隋炀帝改“七部乐”为“九部乐”,它们是: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即文康伎)(均见《隋书·音乐志》)。

    正像一个身体十分健康的人不怕吃粗粝的食物一样,唐初的统治者也不怕陈、隋遗留下来的音乐会影响国家的兴亡,所以,他们一直沿用隋代的“九部乐”。

    据《隋书·音乐志》和《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所载,隋、唐时期“九部乐”的情况是这样的:

    清乐:最初即汉、魏以来的“清商三调”。武则天时候,还有六十三曲,后来有声有辞的就只剩下三十七首了。唐时所用乐器有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三弦琴一、击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篪二、叶二及歌者二人。

    西凉乐:西凉即凉州地(今甘肃武威一带),后凉吕光、北凉沮渠蒙逊等据凉州时变龟兹之声而成。北魏、北周时期被作为国乐,所用曲项琵琶、竖头箜篌都不是中原地区的乐器。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所用乐器有钟、磬、弹筝、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竖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十九种。

    龟兹乐:龟兹在今新疆库车一带,其音乐最为发达。隋时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三种,在王公贵戚和民间都非常受欢迎。当时有曹妙达、王长通、李士衡、郭金乐、安进贵等擅长龟兹乐的著名音乐家,“皆妙绝弦管,新声奇变,朝改暮易”(《隋书·音乐志》),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疏勒盐》。所用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十五种。

    天竺乐:天竺即今印度。其音乐从凉州等地经过四次翻译才传到中国。其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乐》。所用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等九种。

    康国乐:康国在今中亚马撒尔汗。北周皇帝经常聘北狄女子为后,因此得到她们带来的西戎乐。其歌曲有《戢殿农和正》,舞曲有《贺兰钵鼻始》《末奚波地》《农惠鼻钵始》《前拔地惠地》等四曲。所用乐器有笛、正鼓、加鼓、铜钹等四种。

    疏勒乐:疏勒即今新疆疏勒。与安国乐、高丽乐都起自后魏通西域时。其歌曲有《亢得死让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监曲》。所用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十种。

    安国乐:安国在今中亚布哈拉。其歌曲有《附萨单时》,舞曲有《末奚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简介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目录 > 唐十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