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4节
这两口子,就放任他们两个,翻箱倒柜地看那些书。

    他们先看一些弹词、传奇,故事都很老套无聊,就囫囵吞枣地随便看看。

    后来,玉琮看《三国演义》,珍卿看《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两人就比较入迷了。

    每天看完以后,还要相互地讲解,书里讲的什么故事。

    这时候也没有其他娱乐,他们看书,就像后世追连载和电视神剧一样,那真是废寝忘食,狂热不已。

    读了这么多的书,珍卿写了些读后感,给杜爸爸当家信寄过去了。

    给杜爸写家信,本是例行公事,杜爸爸基本没给她回过信。

    有一天,她和玉琮正看《聊斋志异》,杜二叔给她一封信,说是她爸爸寄给她的。

    珍卿意外之极,打开一看,不觉认真看了起来。

    在这封信里,杜爸爸用一种和煦的语气,讲了他小时候读闲书的事。后面又教珍卿,读这一类古典的书,应该是怎样的读法……

    玉琮也拿着信看,看完一抬头,却发现她眼眶红了,眼睫毛也不住地颤着,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情绪。

    玉琮总听家里人说,珍卿这孩子命苦。

    但他对珍卿所谓的命苦,其实感受不深。

    因为他觉得,她的性格是那么敞亮豁达,无忧无惧,即便动不动会挨她爷的打,你也从不见她愁眉苦脸的。

    可是现在,看到她这样的神情,他蓦然明白,珍卿肯定是思念她父亲,盼望她父亲的。

    只不过,她从来不跟人诉说,在别人眼里,好像就觉得,她并不缺一位父亲。

    玉琮把脑袋搭她肩膀上,就默默看着她,等到她情绪平复了,才拿着信封给她说:

    “珍卿,你要是想你爹,我们一起去找他。我四叔在就天津,天津离京城可近,就请四叔送我们去。”

    珍卿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就在今年上半年,珍卿写了快有一百封信,寄给在京城教书的杜爸爸。

    可是这个杜爸爸,只给三表叔写过信,交代了一些事情,却从未给珍卿和杜太爷,写过只言片语,也从未寄过任何钱物。

    再结合杜爸爸从前,把女儿丢下这么多年,不闻不问。

    她已确定杜爸是狠心肠、不负责的人。

    她早把他抛在脑后,不再试图琢磨他的心思,也不再指望,今后在生活和学习上,可以依靠这个父亲。

    可是杜爸的这封来信,语句中的细腻回忆,还有对女儿谆谆告诫,让人仿佛看到,一个和蔼温煦的父亲,怀着满腔的爱意和关切,对着女儿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这封信中的父亲形象,跟珍卿印象中的杜爸,完全是两个人。

    这样的话语和形象,让她忍不住心有触动。

    珍卿都怀疑,是不是有人冒了杜爸的名,代他写了这样一封家信。

    可是一次回信,又能说明什么呢。她并不想因为一封信,就对杜志希报有太大期待。

    人生最难得的事,其实还是自律自控,并借此获得宁静的生活。

    ……

    在永陵市待了二十多天,杜太爷和李师父,先后来信催珍卿回睢县。

    而玉琮的奶奶和娘,也来信催玉琮回杜家庄。

    杜二叔就专门抽空,把他们俩人送回去了。

    回到睢县,不过是照常学点东西,暑假日程排得很满。

    但是幸好,李师父是个爱玩的,有时候带她去钓鱼钓虾,还把她装扮成个男孩子,带她到邻县的百亩荷塘,去捞菱角、采荷花。

    因此,她还没有被闷死了。

    但是欢乐的晚光,总是容易过去的。

    到了九月开学,珍卿就成了初一年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简介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目录 > 第34节